[发明专利]模具衬板组件和模具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47022.X | 申请日: | 2020-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556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 发明(设计)人: | 赵生雷;陈国伟;黎宁;何晓飞;罗雪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8B7/22 | 分类号: | B28B7/22;B28B7/34;B28B7/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智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51 | 代理人: | 苗燕 |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顺江***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模具 组件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模具衬板组件和模具装置。模具衬板组件用于与外模具可拆卸地安装。模具衬板组件设有浇筑成型空间。模具衬板组件包括凸设于浇筑成型空间内的限位结构。浇筑成型空间用于成型预制构件,限位结构与预制构件配合用以使得模具衬板组件和预制构件共同脱离外模具。模具衬板组件避免了预制构件与外模具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预制构件的残余工料附着于外模具内壁,延长外模具的使用寿命。由于限位结构凸设于浇筑成型空间内,有助于在后续将模具衬板组件与预制构件一并从外模具取出时,限位结构通过嵌设于预制构件内从而可以限制预制构件脱离模具衬板组件,便于工人的取出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模具衬板组件和模具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领域中采用预制构件来进行安装施工可以有效提高工程效率。预制构件通常采用模具成型,而预制构件脱模后容易残留余料在模具内壁,往往需要铲除余料,进而容易导致模具内壁刮花变形,降低模具使用寿命,并且在取出预制构件的过程中,由于预制构件为半干料,容易磕碰磨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模具衬板组件和模具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方式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模具衬板组件,模具衬板组件用于与外模具可拆卸地安装。模具衬板组件设有浇筑成型空间。模具衬板组件包括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凸设于浇筑成型空间内。浇筑成型空间用于成型预制构件,限位结构与预制构件配合用以使得模具衬板组件和预制构件共同脱离外模具。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模具衬板组件中,可以将模具衬板组件作为一次性模具进行使用并嵌设于外模具内,外模具不仅可以稳固模具衬板组件的形状,使得模具衬板组件在装入胶凝材料后不易变形,提高了模具衬板组件成型出预制构件的质量与良率。此外,模具衬板组件还避免了预制构件与外模具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预制构件的残余工料附着于外模具内壁,有助于延长外模具的使用寿命。由于限位结构凸设于浇筑成型空间内,有助于在后续将模具衬板组件与预制构件一并从外模具取出时,限位结构通过嵌设于预制构件内从而可以限制预制构件与模具衬板组件发生脱离,便于工人的取出操作,同时在工人取出的过程中,模具衬板组件还能够保护成型的预制构件,防止其在取出的过程中受到摩擦碰撞而破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模具衬板组件定义一长度方向、一厚度方向和一宽度方向,模具衬板组件还包括第一型模和第二型模。第二型模仅具有一第一开口和一第二开口,第一开口设于模具衬板组件的宽度方向的一侧,第二开口设于模具衬板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第一型模用以封闭第二开口,与第二型模共同围成浇筑成型空间,第一开口形成浇筑空间的唯一开口。
本实施方式的模具衬板组件仅通过第一型模和第二型模即可围合形成浇筑成型空间,衬板的数量不至于过多,不仅有助于减少衬板之间的缝隙,从而减少模具衬板组件发生漏浆的现象,有助于提高成型后的预制构件的质量与良率;而且还便于模具衬板组件的快速组装,提高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型模包括第二主衬板、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加强衬板,第二主衬板与加强衬板分别位于模具衬板组件的厚度方向的两侧,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分别位于模具衬板组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底板与第一开口分别位于浇筑成型空间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第一开口由加强衬板、第一侧板、第二主衬板和第二侧板依次首尾连接而环绕形成,第二开口由加强衬板、第一侧板、底板和第二侧板依次首尾连接而环绕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模具衬板组件的第二型模的各结构首尾依次连接有利于维持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结构稳定性,便于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型模配合,同时也有利于模具衬板组件维持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的结构稳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加强衬板具有朝向第二主衬板的结构表面,限位结构设有自结构表面朝第二主衬板凸伸的凸起,凸起凸设于浇筑成型空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470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动力电池的振荡加热电流的检测方法、装置及车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