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驱动轮悬挂减振机构、无人搬运车底盘及无人搬运车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30941.6 | 申请日: | 2020-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785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 发明(设计)人: | 刘磊;李守峰;李烁林;秦景辉;曹益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千里眼(广州)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63/02 | 分类号: | B62D63/02;B62D63/04;B60G11/14 |
| 代理公司: | 广东勰思律师事务所 44609 | 代理人: | 赵赛 |
| 地址: | 510700 广东省广州市黄***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悬挂 机构 无人 搬运车 底盘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驱动轮悬挂减振机构,所述减振机构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用于连接驱动轮的轮轴;导柱,所述连接板可沿导柱上下滑动;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套设在导柱上并可沿导柱上下滑动;所述导柱上端伸出安装板、下端伸出连接板;用于阻挡安装板滑出导柱的上止挡件,设置在导柱伸出安装板的一端;用于阻挡连接板滑出导柱的下止挡件,设置在导柱伸出连接板的一端;上弹性件,所述上弹性件上端连接安装板的下端面、下端连接在连接板的上端面;下弹性件,所述下弹性件上端连接在连接板的下端面、下端连接下止挡件。本发明还公开一种无人搬运车底盘及无人搬运车。本发明的驱动轮悬挂减振机构,具有通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减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驱动轮悬挂减振机构、无人搬运车底盘及无人搬运车。
背景技术
无人搬运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s,简称AGV),又名自动导航车、激光导航车,随着技术的发展,AGV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其对底盘的振动形式不同,现有的AGV底盘悬挂减振结构难以满足多场景的使用要求。
针对这一缺陷,人们做了一些改进的尝试:
如,公开号为CN108099532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文献,公开了一种机器人行走机构的被动轮悬挂系统,包括底盘架、轴承架、被动轮,所述的被动轮的转轴套接在轴承架内,所述的轴承架通过悬挂机构跟底盘架相连;所述的悬挂机构由两组“X”型升降机构以及分别连接两组“X”型升降机构四个端部的四根连杆构成,所述的“X”型升降机构两侧各设有一减震弹簧,所述的减震弹簧两端分别连接两侧的两根连杆,所述的悬挂机构的两组X”型升降机构一侧分别跟轴承架底部和底盘架表面铰接,另一端分别跟轴承架底部和底盘架表面滑动连接;
又如,公开号为CN20688464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带有悬挂装置的移动机器人底盘。其包括底座、两驱动装置和两悬挂装置,底座的底部有四个万向从动轮、顶部设有两容置槽;两驱动装置穿设于两容置槽,驱动装置具有驱动轮,驱动轮的最低点低于万向从动轮的最低点;悬挂装置具有悬挂组件,悬挂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元件和导向元件,第一连接元件的首端连接于驱动装置的底部,导向元件依次穿设于第一连接元件的尾端和底座,导向元件的首端套设有弹性元件、尾端伸出底座的底部并与固定于底座底部的连接座球铰连接;弹性元件的首端固定、尾端压设于第一连接元件的尾端,弹性元件处于压缩状态;
再如,公开号为CN20860259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用于AGV小车的驱动轮悬挂减震机构,悬挂减震安装板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滑块固定板,滑块固定板靠近驱动轮的一侧安装有多个滑块,悬挂减震安装板上安装有2个导杆,导杆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防松螺母、第一弹簧限位垫、矩形弹簧、第二弹簧限位垫、弹簧固定座。悬架结构采用直线导轨配合减震弹簧的结构,其结构简单紧凑,运行顺畅,减震效果好,承载能力强,提供给驱动轮的附着力较大,对复杂路面的适应性好;
上述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适应复杂路面的情况,但是在结构上占用空间较大,会占用较大的底层空间,使得AGV的内部空间无法进一步拓展,导致底盘通用化较差;同时,在遇到多种不同减振需求情况下,如负载和越障两种场景同时存在,现有的减振结构还较难以适应这些需求。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通用性好、适应场景广泛的驱动轮悬挂减振机构,以及包含这一驱动轮悬挂减振机构的无人搬运车底盘及无人搬运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驱动轮悬挂减振机构,所述减振机构包括: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用于连接驱动轮的轮轴,所述连接板上设有安装孔;
导柱,所述导柱插设在安装孔上,所述连接板可沿导柱上下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千里眼(广州)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千里眼(广州)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309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态节地殡葬方法
- 下一篇:一种伸缩型烟气采样探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