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吊臂自动升降控制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723591.0 | 申请日: | 2020-07-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72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 发明(设计)人: | 彭美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心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6C13/22 | 分类号: | B66C13/22;B66C23/36;B66D3/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广技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842 | 代理人: | 崔征 |
| 地址: | 510665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吊臂 自动 升降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吊臂升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吊臂自动升降控制系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端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受光器,所述底座的顶侧中端固定安装有支柱,所述支柱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支架,所述支架底部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发光器,所述支架底部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电葫芦。本发明通过设置的发光器和受光器,在使用挂钩前,可通过将手部位于受光器的上侧,遮挡发光器的光线,从而使得受光器通过单片机控制电葫芦,驱使挂钩下移,然后在使用挂钩挂好物体后,可通过对套筒施力,使得套筒上移,使得拉带a对拉力传感器产生一定的力,从而使得拉力传感器通过单片机控制挂钩上移,从而将物体吊起,本装置自动化程度较高,有效提高了现有技术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吊臂升降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吊臂自动升降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起重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垂直提升和水平搬运重物的多动作起重机械,又称天车,航吊,吊车,轮胎起重机的主要特点是:其行驶驾驶室与起重操纵室合二为一、是由履带起重机(履带吊)演变而成,将行走机构的履带和行走支架部分变成有轮胎的底盘,克服了履带起重机(履带吊)履带板对路面造成破坏的缺点,属于物料搬运机械,桥式起重机是横架于车间、仓库和料场上空进行物料吊运的起重设备,由于它的两端坐落在高大的水泥柱或者金属支架上,形状似桥,桥式起重机的桥架沿铺设在两侧高架上的轨道纵向运行,可以充分利用桥架下面的空间吊运物料,不受地面设备的阻碍,它是使用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起重机械,起重设备有的工作特点是做间歇性运动,即在一个工作循环中取料、运移、卸载等动作的相应机构是交替工作的,起重机在市场上的发展和使用越来越广泛,由于不用支腿吊重及吊重行驶经常出现一些事故,行驶的速度也较履带起重机(履带吊)快;作业稳定、起重量大、可在特定范围内吊重行走、但必须保证道路平整坚实、轮胎气压符合要求、吊离地面不得超过50CM;禁止带负荷长距离行走,为保证作业安全,目前国内基本上禁止不打支腿进行吊装作业,起重机配套使用钢丝绳品种包括磷化涂层钢丝绳、镀锌钢丝绳和光面钢丝绳,随着社会的发展,起重机的用途越来越广泛,而起重机的吊臂是起重机吊装时的主要承受力的部件。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现有技术的使用期间,起重机的吊钩是通过工作人员通过控制器控制,然后一边使用控制器调整吊钩的高度,一边调整吊钩的位置将物体钩住,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工作效率不理想,所以在此提出一种吊臂自动升降控制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臂自动升降控制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吊臂自动升降控制系统,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端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受光器,所述底座的顶侧中端固定安装有支柱,所述支柱的顶端固定安装有支架,所述支架底部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发光器,所述支架底部的左侧固定安装有电葫芦,所述电葫芦上设置有吊带,所述吊带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支杆,所述支杆的底端固定安装有挂钩,所述支杆的外圈设置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底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部顶端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拉力传感器,两个所述拉力传感器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拉带a,两个所述拉带a的底端分别与支杆左右两侧的底端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的底端四角均固定安装有万向轮。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柱的前侧中部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的内部设置有单片机。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凹槽的底侧横截面呈圆环状。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套筒的顶端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拉带b,两个所述拉带b的顶端分别与支杆左右两侧的上端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万向轮顶部设置有卡轮毂,所述卡轮毂用于固定万向轮。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架靠近所述电葫芦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滑轮装置,所述支架靠近所述支柱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滑轮装置,所述第一滑轮装置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心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广州心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35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据报送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低碳烃耐硫脱氧剂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