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722041.7 | 申请日: | 2020-07-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669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 发明(设计)人: | 傅俊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47/10 | 分类号: | H04L47/10;H04W28/10;H04W28/2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业务 处理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流量管控方法造成终端离网或者转网的技术问题。业务处理方法包括:业务处理装置首先获取终端的入网时长、终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账单、终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执行语音业务的时长和终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数据业务的数据传输量。然后根据语音业务的时长和数据业务的数据传输量,确定终端的业务中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业务,以及根据终端的入网时长和终端的账单,确定终端类型。后续,业务处理装置根据第一业务和终端类型,控制终端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数据业务的传输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数据流量(也称为数据传输量)的不限量的套餐逐渐普及。当终端的数据流量过大时,运营商的服务压力也相应增大。
当前,运营商为了对终端的数据流量进行管控,通常在终端的数据流量达到一定阈值后,对终端的数据业务的传输速率进行限制。例如,当终端在预设时间段内的数据流量达到20GB(Gigabyte,亿字节)时,将该终端的数据传输速率限制在2Mbps(2 million bitsper second,每秒传输2百万位(比特)数量的数据)以下。
但是,对于对数据流量需求较大的终端,现有的数据流量的管控方法可能造成终端离网或者转网。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解决了现有的流量管控方法造成终端离网或者转网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包括:业务处理装置首先获取终端的入网时长、终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账单、终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执行语音业务的时长和终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数据业务的数据传输量。然后根据语音业务的时长和数据业务的数据传输量,确定终端的业务中满足预设条件的第一业务,以及根据终端的入网时长和终端的账单,确定终端类型。后续,业务处理装置根据第一业务和终端类型,控制终端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数据业务的传输速率。
可以看出,业务处理装置在控制终端的数据业务的传输速率时,可以根据终端的入网时长、终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账单、终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执行语音业务的时长和终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数据业务的数据传输量,对终端进行分类,以确定终端的第一业务和终端类型,并根据终端的第一业务和终端类型,控制终端的数据业务的传输速率。相比现有技术对所有的终端只能执行同一种管理策略,本申请可以根据确定好的第一业务和终端类型,灵活的控制终端的数据业务的传输速率,防止终端离网或者转网,保证了运营商的用户粘度。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业务处理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确定单元和处理单元。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终端的入网时长、终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的账单、终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执行语音业务的时长和终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数据业务的数据传输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获取单元获取的语音业务的时长和数据业务的数据传输量,确定终端的第一业务;第一业务为终端的业务中满足预设条件的业务;终端的业务包括语音业务和数据业务。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获取单元获取的终端的入网时长和终端的账单,确定终端类型。处理单元,用于根据确定单元确定的第一业务和终端类型,控制终端在第二预设时间段内的数据业务的传输速率。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业务处理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与存储器通过总线连接。当业务处理装置运行时,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业务处理装置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业务处理方法。
该业务处理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网络设备中的一部分装置,例如网络设备中的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用于支持网络设备实现第一方面及其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涉及的功能,例如,接收、确定、分流上述业务处理方法中所涉及的数据和/或信息。该芯片系统包括芯片,也可以包括其他分立器件或电路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220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