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管路减振的主动吊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716488.3 | 申请日: | 2020-07-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07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 发明(设计)人: | 韩超;刘桂祥;李鑫;邵骁麟;彭亮;林松;卢军;张鲲;孙磊;李朋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 主分类号: | F16L55/035 | 分类号: | F16L55/035;H02K41/02;H02K5/24 |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李朝虎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管路 主动 吊架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管路减振的主动吊架装置,包括定子壳体(1)、动子(6),第1层的永磁体(5)和第2层的永磁体(5),第1层的永磁体(5)与第2层的永磁体(5)的永磁场的极性端面面向为径向方向、第1层的永磁体(5)与第2层的永磁体(9)的极性相同;绕制轴线为纵向轴线的线圈(4)、设置在线圈的上圈口、下圈口处的线圈轭铁(3),上圈口、下圈口处的线圈轭铁(3)面向动子(6)外侧壁的一侧为其电磁场的极性端面;上圈口处的线圈轭铁(3)的极性端面与第1层的永磁体(5)的极性端面相邻,下圈口处的线圈轭铁(3)的极性端面与第2层的永磁体(5)的极性端面相邻;线圈配置交流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路减振领域,一种适用于管路减振的主动吊架装置。
背景技术
振动与噪声会对船员及乘客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伤害,考虑到人们对声振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必须对船舶的种种振源进行治理。作为船舶各机构中不可或缺的管路,主要动力机械所产生的振动往往经由管路传递至船体或者其它部位,因此管路振动治理的好坏直接影响船舶整体减振降噪效果。目前,在管道减振的研究中,目前较为常用的手段是通过在管路与固定位置之间安装弹性支承或引入阻尼材料,采用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在全频段范围内降低传递到基础上的振动,而对于低频振动线谱的抑制不明显。
大量工程经验表明,管道过大的振动是由激励设备传导而来,其往往表现为关键低频振动线谱。线谱的控制方法主要为动力吸振方法,针对管道而言,往往采用被动吸振作为控制方法,然而被动吸振技术无法适用于激励设备本身振动频率不稳定的情况,同时吸振器要获得较好的低频振动控制效果需要较大的吸振质量,过大的附加质量会对管道振动造成不利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提供一种适用于管路减振的主动吊架装置,引入主动控制组件以解决被动吸振组件不适用于激励设备本身振动频率不稳定的情况。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第一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管路减振的主动吊架装置,包括定子壳体、设置在定子壳体的内腔中、沿定子壳体的纵向轴线可动的动子,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装配于动子外侧壁、沿动子纵向轴线布置于第1层的永磁体和布置于第2层的永磁体,第1层的永磁体与第2层的永磁体的永磁场的极性端面面向为径向方向、第1层的永磁体与第2层的永磁体的极性相同;
还包括装配于定子壳体内侧壁的线圈组件,线圈组件包括绕制轴线为纵向轴线的线圈、设置在线圈的上圈口、下圈口处的线圈轭铁,上圈口、下圈口处的线圈轭铁面向动子外侧壁的一侧为其电磁场的极性端面;
上圈口处的线圈轭铁的极性端面与第1层的永磁体的极性端面相邻,下圈口处的线圈轭铁的极性端面与第2层的永磁体的极性端面相邻;
线圈配置交流电。
本发明的设计原理为:
定子壳体内的线圈通入交流电,因此其线圈轭铁产生变化极性,即在二分之一交流半周期内,上圈口的线圈轭铁呈N极,下圈口的线圈轭铁为S极,在另二分之一交流半周期内,则上圈口的线圈轭铁呈S极,下圈口的线圈轭铁为N 极;由于永磁体面向定子壳体内侧壁的一端为其一个极性面,其中第1层的永磁体与第2层的永磁体的极性相同,例如:若其第1层的永磁体面向定子壳体内侧壁的一端呈N极时,则第2层的永磁体面向定子壳体内侧壁的一端也呈N 极,若其第1层的永磁体面向定子壳体内侧壁的一端呈S极时,则第2层的永磁体面向定子壳体内侧壁的一端也呈S极;
因此,在上述系统下,在任何半周期内,总有一个线圈轭铁与一层永磁体呈相同极性产生斥力,另一个线圈轭铁与另一层永磁体呈相反极性产生吸力。也就是说:由于线圈安装于线圈轭铁之中,线圈轭铁采用高导磁材料制作,线圈轭铁面向动子的一端呈极性端面。而由于永磁体分上下两层固定于动子之上并与线圈轭铁上下端对应布置,其极性采用径向布置且上下层永磁体采用相同极性布置。永磁体与线圈轭铁之间设计有气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未经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164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