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富营养化水体水华的应急与长效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711646.6 | 申请日: | 2020-07-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795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峰;黄小龙;张国志;王龙涛;黄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G01N1/10;G01N1/12;G01N33/24;C02F10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王莹 |
| 地址: | 430048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富营养化 水体 应急 长效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营养化水体水华的应急与长效控制方法,通过曝气混凝除藻、内源钝化控磷、健康水体生态系统构建三种方式结合产生协同作用,实现对富营养化水体水华进行应急与长效控制。本发明对富营养化水体水华实施系统治理,循序渐进达到富营养水体水华的应急与长效控制,实现标本兼治;不同措施相互协同,曝气混凝除藻、内源钝化控磷为健康水体生态系统的构建创造良好的生境条件,健康水体生态系统构建确保前两项控制措施效果的稳定持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环保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富营养化水体水华的应急与长效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水体富营养化是我国现阶段水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水体富营养化所引发的有害藻类爆发不仅影响水体景观,而且会引发一系列的水生态问题,如水体溶解氧下降、藻类释放的藻毒素威胁水生物的生存等。近年来,我国对富营养化水体水华的控制措施进行了一些积极的研究和尝试,从技术原理上看,主要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生态法3大类。上述3大类控制措施都存在不同的优缺点。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如机械捞藻、超声波-粉碎藻细胞、投加杀藻剂和絮凝剂等,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藻类,提高水体透明度,但这些方法成本高、容易产生二次污染,且没有从根本解决引发藻类水华的水环境问题(富营养化的营养元素,特别是磷),是治标不治本控制措施,宜复发。生物-生态法具有成本低、能耗低、生态安全,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主要是利用水生生物吸收利用氮、磷元素进行代谢活动以去除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水体自净能力,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对富营养化水体水华的长效控制,但生物-生态法对富营养化水体水华的控制作用过程比较缓慢,且水华水体中藻类含量高、透明度及溶解氧含量低、营养盐溶度高等,往往难以满足水生动植物的恢复条件。
单一治理方法都存在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只用一种治理方法很难实现对富营养化水体水华的全面有效控制。因此,结合富营养化水体水华的具体情况,综合多种治理手段,探寻一种即可快速去除水华藻类,又可持久有效地控制富营养化水体水华的技术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富营养化水体水华的应急与长效控制方法,通过曝气混凝除藻、内源钝化控磷、健康水体生态系统构建,对富营养化水体水华实施系统治理,循序渐进达到富营养水体水华的应急与长效控制,实现标本兼治。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富营养化水体水华的应急与长效控制方法,通过曝气搅拌结合混凝剂投加除藻、根据内源磷负荷确定投加钝化剂的量实现准确控磷、健康水体生态系统构建三种方式结合产生协同作用,实现对富营养化水体水华进行应急与长效控制。
优选的是,具体步骤包括:
步骤1、对待处理富营养化水体进行采样区域划分,在采样区域内设置水体采样点,对各个水体采样点进行水体采样;
步骤2、测定各个水体采样点的水体的叶绿素含量;
步骤3、叶绿素含量大于设定值的采样点所处的采样区域为应急除藻区;
步骤4、曝气混凝除藻,在曝气搅拌的作用下,向应急除藻区投加混凝剂;
步骤5、内源钝化控磷,采集待处理富营养化水体表层水样和表层底泥,并进行各指标测量,进而计算得到内源磷负荷,根据内源磷负荷计算得到钝化剂投加量,将钝化剂喷洒于待处理水体;
步骤6、健康水生态系统构建。
优选的是,所述混凝剂为天然多孔吸附材料与环保型絮凝剂的混合物,所述天然多孔吸附材料包括硅藻土、竹炭、活性炭的任一种或它们的改性物,所述环保型絮凝剂为聚合氯化铝。
优选的是,所述天然多孔吸附材料与环保型絮凝剂的质量配比为2:1~4:1,混凝剂的使用量为25~100g/m2。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5具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116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STM32芯片的仿真器
- 下一篇:受采矿沉陷影响的场地规划设计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