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铜铝复合板剥离强度的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98894.1 | 申请日: | 2020-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502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毛志平;谢敬佩;王爱琴;王文焱;马窦琴;柳培;苌清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D9/00 | 分类号: | C21D9/00;C22F1/04;C22F1/02;C22F1/08;B21B1/46;B21B37/56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李现艳 |
地址: | 4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复合板 剥离 强度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铜铝复合板剥离强度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铸轧复合后的铜铝复合板引入冷轧机中进行多道次轧制;步骤二、对步骤一处理后的铜铝复合板进行立即进行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为280~320℃,退火时间为2~5 h,利用本发明的加工方法,工序简洁,成本低,产品复合界面结构可控,复合强度高。本发明解决了界面层较厚时,铜铝复合板结合强度较低而无法使用的问题。采用本发明中加工方法,能大幅度提高铜铝复合板的剥离强度,使其达到使用要求,工艺对设备要求低,设备无需改造,其具有生产过程连续性强,界面结合强度高和性能稳定等突出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板带生产金属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铜铝复合板剥离强度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铜和铝都具有优异的导电和导热性能,在电力传输、电子通讯、交通运输和新能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对于铜,铝具有重量轻、耐腐蚀和价格低等诸多优点,开展铜铝复合材料的研究,“以铝节铜,以铝代铜”,减少高价铜资源的进口,对于我国有色资源战略结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采用铸轧复合法制备铜铝层状复合材料时,由于生产工序复杂,影响因素多且相互牵制,特别是制备大厚度复合板时,容易制备出铜铝界面层较厚的复合板,其厚度多在8μm以上,中间化合物种类达到三种以上,其结合强度较低,无法使用。针对这种板材,常用的方法是继续冷轧加工,但存在板材分层开裂报废的现象,或者直接重新回收利用,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铜铝复合板剥离强度的加工方法,本发明针对界面层过厚、结合强度较低的铜铝复合板,为提高其剥离强度提供一种有效的加工方法,利用本发明的加工方法,工序简洁,成本低,产品复合界面结构可控,复合强度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铜铝复合板剥离强度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铸轧复合后界面层较厚、结合强度较低的铜铝复合板引入冷轧机中进行多道次轧制;
步骤二、对步骤一处理后的铜铝复合板立即进行退火处理,退火温度为280~320℃,退火时间为2~5 h。
进一步的,步骤一中轧制的具体工艺为:首先进行多道次小加工量轧制,加工量为6~8%,最后一次轧制加工量加大,加工量为10~15%。
进一步的,步骤一中轧制道次为4~6次。
进一步的,步骤二中退火处理过程中需通入保护气体。
进一步的,保护气体为氮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发明针对铸轧复合制备的铜铝复合板,针对其界面层较厚,结合强度较低的情况,加工过程分为冷轧和退火两个步骤,冷轧采用多道次轧制,轧制道次一般为4~6次,首先进行多道次小加工量轧制,加工量为6~8%,以防止轧制过程复合板界面层开裂;最后一次轧制加工量加大,加工量为10~15%;轧制后立刻进行退火处理,可采用电阻丝加热的方法,退火温度为280~320℃,退火时间依据产品的大小为2~5 h,退火过程通入保护气体,防止铜层氧化;经本方法制备的铜铝层状复合材料,其剥离强度可达到25 N/mm,采用本发明中加工方法,能大幅度提高铜铝复合板的剥离强度,使其达到使用要求,且加工工艺对设备要求低,设备无需改造,其具有生产过程连续性强,界面结合强度高和性能稳定等突出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加以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一种提高铜铝复合板剥离强度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科技大学,未经河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88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