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过泥化松散顶板巷道的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80628.6 | 申请日: | 2020-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111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冲;何思锋;康志鹏;韩军;胡寅;李柏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E21D21/00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张帅 |
地址: | 22111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松散 顶板 巷道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泥化松散顶板巷道的控制方法,属于巷道支护技术领域。煤层顶板泥化后强度较低,顶板岩层胶结性差,煤层巷道沿顶板掘进时,顶板极易漏冒,无法安全掘进。通过改变巷道布置层位,预留一定厚度顶煤,结合破底、架棚、锚网索支护的方法,使沿煤层掘进的巷道安全通过泥化松散区域。待掘巷道上方预留顶煤,用以隔绝泥化松散的顶板,采用导管注浆的方法超前加固预留顶煤,使之具有一定结构和强度,防止掘进时泥化松散顶板岩层漏冒、风化。此方法实现了泥化顶板条件下巷道稳定性控制,解决了泥化松散顶板条件巷道掘进问题,其方法简单易行,施工安全,控制效果好,经济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泥化松散顶板巷道的控制方法,属于巷道支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泥化顶板对巷道支护影响极大,不仅会引起巷道顶板强度弱化,还会造成锚固结构的可靠性下降,已安设的锚杆(索)遭到慢性侵蚀,锚固性能衰减,造成此类巷道支护困难。当顶板的围岩主要成分为泥岩,还伴随着裂隙发育,围岩破碎,沿煤层掘进的巷道通过此泥化区域时,巷道顶板强度低,易风化,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控制,就容易出现出现局部或大面积漏冒事故,从而危及矿井的安全生产。
巷道掘进遇到泥化松散顶板区域时,一般采用锚网索联合支护及注浆加固。注浆加固技术是巷道顶板局部地段围岩泥化且破碎时常采用的支护技术之一,用以提高围岩强度和封堵含水层水的渗透。但是,顶板内的锚杆(索)遭侵蚀作用不会减弱,依然对锚固结构稳定性造成威胁。且传统注浆材料易沉淀淅水,结实率低且不易与泥岩粘连,易加深巷道顶板泥化程度,强度降低,甚至发生膨、崩解等,反而注浆之后更加难以控制,严重制约着巷道推进速度。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过泥化松散顶板巷道的控制方法,能快速成巷的过泥化松散顶板巷道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过泥化松散顶板巷道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将预留煤层作为人造顶板采用破底的方法,改变煤层巷道掘进层位,隔离泥化松散层顶板,防止泥化松散层漏冒和风化;
步骤b:采用安装导管棚并注浆的方法加固预留煤层,改变预留煤层的结构并提高预留煤层的强度;
步骤c:采用“架棚+顶板锚索支护”的方法控制巷道围岩稳定性。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泥化松散顶板巷道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a中人造顶板的厚度≥1.0m,采用破底的方法将煤层巷道向下破开巷道底板,破开巷道底板的高度与人造顶板厚度相等。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泥化松散顶板巷道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b中导管棚的导管规格为直径φ40mm,长度2.5m,前端加工为圆锥形,导管管身设直径为15mm的出浆孔,按照管身两侧平行排列,均匀分布,孔距10cm,后端0.5m不设出浆孔。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泥化松散顶板巷道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b中导管棚的安装形式采用三花布置,安装的棚距为0.5m,导管打设角度为10~15°,每隔2.0m打设一排导管棚。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泥化松散顶板巷道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b中注浆为浆液经导管注入钻孔,并控制浆液充满钻孔内部。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泥化松散顶板巷道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架棚使用的钢棚为矿用11号工字钢,梁长4.0m,安装的棚距为1.0m。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泥化松散顶板巷道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中顶板锚索规格为φ17.8×7300mm的钢绞线,锚索采取“二一二”形式布置,“一”为每2.0m打设1根,置于顶板正中间处,“二”为每2.0m打设2根,置于顶板中间距两帮各1.0m处,间距2.0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806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