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长螺旋线绕制设备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78995.2 | 申请日: | 2020-07-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226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 发明(设计)人: | 周展望;陈卫华;郭西洋;杨策;杨茂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21F3/04 | 分类号: | B21F3/04;B21F23/00;B21C51/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陈继亮 |
| 地址: | 311499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长 螺旋线 设备 方法 | ||
1.一种超长螺旋线绕制设备,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机架(100)、绕线机构(200)及钢丝稳定机构(300),绕线机构(200)及钢丝稳定机构(300)固定于机架(100)上,绕线机构(200)位于机架(100)两端,两端的绕线机构(200)之间夹紧连接钢丝(230),绕线机构(200)之间设置若干钢丝稳定机构(300)支撑钢丝(230),机架(100)上还安装了位置传感器和其它辅助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长螺旋线绕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机构(200)包括钢丝(230)、绕线机头(210)及绕线机尾(220),绕线机头(210)由安装板A(211)、钢丝拉紧机构(212)、驱动机构A及夹紧机构A(213)构成,安装板A(211)安装在机架(100)上,钢丝拉紧机构(212)安装在安装板A(211)上实现导向与横向驱动,驱动机构A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部分A(216)、联轴器A(215)及转动轴A(214),夹紧机构A(213)安装于转动轴(214)末端以夹紧钢丝(230);绕线机尾由安装板B(225)、驱动机构B及夹紧机构B(221),驱动机构B通过安装板B(225)固定于机架(100)上,驱动机构B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部分B(224)、联轴器B(223)及转动轴B(222),夹紧机构B(221)安装于转动轴B(222)末端以夹紧钢丝(2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长螺旋线绕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拉紧机构(212)优选为带导向杆的无杆气缸,驱动部分A(216)和驱动部分B(224)优选为伺服电机,夹紧机构A(213)和夹紧机构B(221)优选为三抓卡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长螺旋线绕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稳定机构(300)包括横纵向移动机构及钢丝托架,钢丝托架由耐磨接触件(340)、支撑结构件(330)构成,耐磨接触件(340)通过支撑结构件(330)固定于横纵向移动机构上,并通过横纵向移动机构固定于机架(100)上以支撑钢丝(230);横纵向移动机构由安装板C(350)、横向移动机构(310)及纵向移动机构(320)构成,安装板C(350)固定于机架(100)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超长螺旋线绕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移动机构(310)及纵向移动机构(320)优选为带导向的无杆气缸,耐磨接触件(340)优选为毛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长螺旋线绕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钢丝(230)两端径向开孔,用于安装螺旋线内部其他部件。
7.一种超长螺旋线绕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原料线包,并完成前期工序;
2)分别将钢丝(230)的两端卡在绕线机头(210)的夹紧机构A(213)及绕线机尾(220)的夹紧机构B(221)上,启动设备,拉紧钢丝(230);
3)将线(410)手动绕钢丝(230)绕制几圈,并用夹子(420)夹紧,保证绕制过程中螺旋线相对钢丝(230)无相对转动,启动电机,钢丝(230)开始旋转,手持待绕制线(410)轴向运动,保证绕制后的线(410)均匀,此时钢丝稳定机构(300)接触钢丝(230)并轴向左右运动;
3)当线(410)绕至钢丝稳定机构(300)前的传感器位置时,传感器将信号反馈给控制系统,钢丝稳定机构(300)后退至不影响螺旋线绕制的位置,当线(410)绕过钢丝稳定机构(300)前的传感器位置时,传感器将信号反馈给控制系统,钢丝稳定机构(300)复位,托起钢丝(230)并轴向左右运动;
4)之后线(410)碰到钢丝稳定机构(300)时,重复上述动作,当完成绕线时,停止设备,首先松开夹子(420),释放线(410)应力,待释放完成后,操作设备,夹紧机构A(213)和夹紧机构B(221)松开钢丝(230);
5)此时钢丝(230)及线(410)脱落在机架(100)上的料仓内,人工将钢丝(230)抽出,待整理完绕制完成的线(410)后,完成本条线(410)的绕制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7899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