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速箱液压控制装置的测试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677966.4 | 申请日: | 2020-07-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50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 发明(设计)人: | 张标;张晶;郑海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5B19/00 | 分类号: | F15B19/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薛福玲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变速箱 液压 控制 装置 测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变速箱液压控制装置的测试系统,其包括第一油箱,第一压力测试油路的进油口与第一油箱连通,第一压力测试油路的出油口与第一进油接口或第二进油接口或第三进油接口连通,第一压力测试油路上设置有第一检测模块;第一回油接口与第一回油主路的进油口连通,第一回油主路的出油口与第一油箱连通,第一回油主路设置有第二检测模块;第三回油接口与第二回油主路的进油口连通,第二回油主路的出油口与第一油箱连通。本发明可对第一控制模块或第二控制模块或油泵单体进行性能测试,且能共用油路和检测模块,大大提高测试兼容性,还减少了测试部件的数量,大大缩减了测试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速箱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变速箱液压控制装置的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其中车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车辆自动变速箱的自动控制通常是通过液压控制装置实现,而在自动变速箱液压控制装置的开发阶段,液压控制装置的试验验证是重要的环节之一,有效、可靠的液压测试系统及装置是液压控制系统开发成功的保证。现有的变速箱液压控制装置的测试系统因测试装置结构和测试原理限制,仅能实现对液压控制单体的测试验证,而不能同时实现对油泵单体和集成式液压控制模块的测试验证,导致液压控制装置的测试验证兼容性低,且大多数变速箱液压控制装置的测试系统的测试部件较多,不仅导致装配工序复杂,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变速箱液压控制装置的测试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变速箱液压控制装置的测试系统兼容性低和生产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变速箱液压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以及油泵单体,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具有第一进油接口和第一回油接口,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具有第二进油接口,所述油泵单体具有第三进油接口和第三回油接口;所述变速箱液压控制装置的测试系统包括:第一油箱;第一压力测试油路,所述第一压力测试油路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一油箱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压力测试油路的出油口与所述第一进油接口或所述第二进油接口或所述第三进油接口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压力测试油路上设置有第一检测模块,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压力、油温以及流量中的至少一种;第一回油主路,所述第一回油接口与所述第一回油主路的进油口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回油主路的出油口与所述第一油箱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回油主路设置有第二检测模块,所述第二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压力、油温以及流量中的至少一种;第二回油主路,所述第三回油接口与所述第二回油主路的进油口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回油主路的出油口与第一油箱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回油主路设置有第三检测模块,所述第三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压力和流量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第一压力测试油路包括:取油管路,所述取油管路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一油箱连通,所述取油管路的出油口设置有第一电磁换向阀;第一压力测试支路,所述第一压力测试支路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压力测试支路的出油口与所述第一进油接口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压力测试支路设置有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第二压力测试支路,所述第二压力测试支路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压力测试支路的出油口设置有第二电磁换向阀,所述第二压力测试支路设置有所述第一检测模块,所述第二进油接口和所述第三进油接口均与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管路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具有第一压力采集接口,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具有第二压力采集接口,所述变速箱液压控制装置的测试系统还包括:第二油箱;负载离合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油箱内;第二压力测试油路,所述第二压力测试油路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一压力采集接口或所述第二压力采集接口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压力测试油路的出油口与所述负载离合器的进油口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压力测试油路设置有控制球阀和压力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779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室内空气净化装置
- 下一篇:安全保障智能穿戴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