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用红外温度传感器及测量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51136.4 | 申请日: | 2020-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125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韩瑜;杨宗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J5/00 | 分类号: | G01J5/00;G01J5/04;G01J5/12;B60H1/00;G01J5/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信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28 | 代理人: | 杨丹莉;李丹 |
地址: | 20180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红外 温度传感器 测量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用红外温度传感器,其包括:外壳、PCB板、红外温度芯片、框架、棱镜和NTC解耦温度传感器。其中PCB板设于外壳内,其上设有MCU;红外温度芯片设在PCB板上,并与MCU数据连接,红外温度芯片还具有内置温度传感器;框架设于PCB板上,并被设置为弯折呈一定角度后对红外温度芯片进行固定;棱镜设于外壳内,其被设置为对红外温度芯片的光散射进行聚拢;NTC解耦温度传感器设于PCB板上,并与MCU数据连接;其中,MCU基于红外温度芯片、红外温度芯片内置的温度传感器以及NTC解耦温度传感器感测的温度值计算并输出经过修正的温度值。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车辆用红外温度测量系统,其包括上述车辆用红外温度传感器以及与红外温度传感器连接的空调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感器及测量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温度传感器及测量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的飞速提升,空调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空调电动出风口的使用,传统空调中用来测温的方式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自动空调系统精准控制温度的需要。
目前,在现有汽车自动空调的驾驶舱内温度检测主要采用单个车内温度传感器进行检测。其中,车内温度传感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吸入式温度传感器,通过小鼓风机或者负压气流将驾驶舱内空气引入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内部的NTC检测和输出汽车内部温度;另一种是非吸入式温度传感器,使用多个NTC组合,通过热力学计算输出汽车内部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现有技术中,这两种类型的温度传感器都只能采集到驾驶舱内某个点的温度,而驾驶舱内其他区域的温度情况只能通过空调控制器的算法进行模拟和推算。目前这种检测方法无法精确检测驾驶舱内各个区域的温度数据,也无法测量车内温度分布情况,因此自动空调系统不能有针对性地对驾驶舱内部进行温度控制,不仅会导致车内温度分布不均匀,影响空调舒适性,同时还会造成空调能耗增加。
为了更真实更准确地反映车辆驾驶舱内温度分布和精确测量汽车内部各个区域的实际温度,期望获得一种车辆用红外温度传感器及测量系统。该车辆用红外温度传感器及测量系统可以基于红外测温原理,可以精确检测汽车驾驶舱内各区域温度,并且针对温度漂移进行相关修正处理,消除偏差,保证测量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红外温度传感器,该车辆用红外温度传感器能够针对温度漂移进行相关修正处理,可以消除偏差,保证测量精度,实现汽车驾驶舱温度以及温度分布的精确测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车辆用红外温度传感器,其包括:
外壳;
PCB板,其设于所述外壳内,其上设有MCU;
红外温度芯片,其设置在PCB板上,并与所述MCU数据连接,所述红外温度芯片还具有内置的温度传感器;
框架,其设于所述PCB板上,并被设置为弯折呈一定角度后对所述红外温度芯片进行固定;
棱镜,其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棱镜被设置为对红外温度芯片的光散射进行聚拢;
NTC解耦温度传感器,其设置于所述PCB板上,并与所述MCU数据连接;
其中,所述MCU基于红外温度芯片、红外温度芯片内置的温度传感器以及NTC解耦温度传感器感测的温度值计算并输出经过修正的温度值。
在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中,设计了一种包括有外壳、PCB板、红外温度芯片、框架、棱镜和NTC解耦温度传感器的车辆用红外温度传感器。该车辆用红外温度传感器中的PCB板上设有MCU逻辑运算芯片,MCU可以基于红外温度芯片、红外温度芯片内置的温度传感器以及NTC解耦温度传感器感测的温度值计算并输出经过修正的温度值。该车辆用红外温度传感器能够针对温度漂移进行相关修正处理,可以有效消除偏差,保证测量精度,实现汽车驾驶舱温度以及温度分布的精确测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511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