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穿越河道的管道复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50273.6 | 申请日: | 2020-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92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陶泽丹;魏传杰;龚旭东;卢志君;王延清;范聪慧;潘俊;刁新源;姜金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C5/00 | 分类号: | G01C5/00;G01C15/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王倩 |
地址: | 26607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穿越 河道 管道 复测 方法 | ||
1.一种穿越河道的管道复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通过移动测量设备获取设于河道两侧的桩标A和桩标B的大地坐标:移动测量设备发送定位指令信号至GPS卫星,天线接收来自GPS卫星的定位数据,并传递给数据转换模块,数据转换模块将定位数据WGS84坐标转换为桩标A和桩标B的大地坐标;
S2:数据转换模块将通过天线获取的定位数据转换为桩标A和桩标B的大地坐标并发送至解算模块进行解算,得到桩标A和桩标B处的管线顶部的大地高程,并将大地高程发送至存储模块进行存储;
数据转换模块将桩标A和桩标B的大地坐标发送至解算模块进行解算,得到桩标A和桩标B处的管线顶部的大地高程,具体为:
根据移动测量设备分别测量桩标A和桩标B处的大地高程Ha1和Hb1,获取施工时设置的桩标A和桩标B的管线埋藏深度Ha2和Hb2,得到桩标A处管线顶部的大地高程Ha3=Ha1-Ha2;桩标B处管线顶部的大地高程Hb3=Hb1-Hb2;
S3:利用激光测距仪得出桩标A与桩标B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以及测量点与桩标B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
所述测量点为有河段的水面上任意一点和出露河段的河床最高点至少一种;
S4:再次利用移动测量设备获取测量点处的大地高程,调取存储模块存储的桩标A和桩标B处的管线顶部的大地高程、测量的桩标A与桩标B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以及测量点与桩标B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得到测量点处的管顶的大地高程,再次存储至存储模块;
所述利用移动测量设备获取测量点处的大地高程,调取存储模块存储的桩标A和桩标B处的管线顶部的大地高程、桩标A与桩标B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以及测量点与桩标B之间在水平方向上的距离,并计算测量点处的管顶的大地高程,具体为:
管线过河段为直线设置,根据公式得到管顶的大地高程H为:
H=Hb3+L1×(Ha3-Hb3)/L
其中,Ha3为桩标A处的管线顶部的大地高程,Hb3为桩标B处的管线顶部的大地高程,L为桩标A与桩标B之间水平方向上的距离,L1为测量点与桩标B之间水平方向上的距离;
S5:解算模块根据存储的测量点处大地高程与步骤S4得到的管顶的大地高程,得到管道埋藏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穿越河道的管道复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得到管道埋藏深度,具体为:
当测量点X位于有河段水面时,获取通过单波束测量仪和GPS测量仪测量的水面到河床底部的深度即水深Hx2;获取移动测量设备测量的测量点X处水面的大地高程Hx1、水深Hx2以及测量点X的管顶的大地高程Hx4;根据Hx3=Hx1-Hx2-Hx4,得到的水面下管道埋藏深度Hx3;
当测量点Y位于露出水面的河床时,获取移动测量设备测量的露河床管线埋藏段的河床大地高程Hy1,根据Hy1以及测量点Y的管顶的大地高程Hy3,根据Hy2=Hy1-Hy3,得到的河床下管道埋藏深度Hy2。
3.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穿越河道的管道复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算模块将所述得到的管道埋藏深度发送至服务器,管道埋藏深度经与数据库比对后判断管线是否故障,服务器将判断故障结果发送至显示模块,根据显示模块显示的故障问题进行检修。
4.根据权利要求3的一种穿越河道的管道复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库包括施工时管道各处的埋藏深度数据和管径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3的一种穿越河道的管道复测方法,其特征在于,管道埋藏深度经与数据库比对后判断管线是否故障,具体为:
将管道埋藏深度与测量点所对应的管道施工埋藏深度数据h做差对比:管道埋藏深度减去h为正数,则管道向下偏移;管道埋藏深度减去h为负数,则管道向上偏移;否则不偏移;
若管道埋藏深度为负数,则管线已经出露河床;
若管道埋藏深度为负数且绝对值大于管径,则管线悬空。
6.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穿越河道的管道复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测量设备为RTK设备、CORS设备或RTK-GPS设备的其中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5027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桩体护角套及预制建筑结构
- 下一篇:一种桩体护角套及预制建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