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649323.9 | 申请日: | 2020-07-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446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力;小泽康典;李埃荣;王新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思创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2C19/10 | 分类号: | B02C19/10;B02C23/18;B02C23/00;H05F3/00;H01M4/38;H01M4/587;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30 | 代理人: | 乔浩刚 |
| 地址: | 31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复合材料 制备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设备,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该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设备,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底部焊接有底座,且机体的顶部焊接有筒体,筒体的内壁顶部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驱动杆的顶端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机体的顶部开设有料槽,且驱动杆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磨球保护机构。该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设备,基于磨球保护机构与附着粉料刮除机构相配合运作,能够有效降低磨球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同时磨球保护机构对磨球表面所带静电荷进行消除的同时,附着粉料刮除机构同步运作可在粉料与磨球之间形成连续间断式的阻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设备。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比能量大、安全性好、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在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几年来,随着对高能电源需求的增长,围绕如何开发高能密度、快速大功率充放电的锂离子电池展开了大量研究,硅与碳材料相结合所制备出的复合材料经过实验表明其能够对锂离子电池电性能带来有效提升。在多数热分解法或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硅碳复合材料的过程中,其成分、微结构和均匀性难以控制,相比之下采用球磨法可有效地控制复合材料的这些参数。
然而在实际生产加工活动中,球磨法的加工质量对散热效果有着较高的要求,球磨法的加工特点即为利用磨球的转动对料槽内的粉料进行研磨,在此加工方式下如若散热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则容易导致粉料基于高速摩擦产生的静电荷吸附在磨球表面,对磨球与其余粉料的接触造成影响的情况出现。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设备,能够对球磨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高温进行有效散热,以保障球磨法加工出的产品质量符合生产要求。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设备,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底部焊接有底座,且机体的顶部焊接有筒体,筒体的内壁顶部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驱动杆的顶端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机体的顶部开设有料槽,且驱动杆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磨球保护机构,磨球保护机构位于料槽内,机体内设置有附着粉料刮除机构,且料槽内底部的中部嵌装有下料网,下料网的底部与安装有电磁阀的出料管顶端固定连接,且出料管的底端贯穿底座的内顶部,底座内滑动连接有集料盒,集料盒位于出料管的下方且贯穿底座的正面。
优选的,所述磨球保护机构包括磨球、泄压机构和电荷转移机构,所述磨球位于料槽内,且磨球的顶部与驱动杆的底端固定连接,磨球的球心位于料槽的轴心线上,泄压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泄压机构呈左右对称状分别设置在磨球顶部的左右两侧,电荷转移机构呈等距环绕状设置在磨球内。
优选的,所述泄压机构包括集热框、膨胀气囊、单向阀、排气管头、金属珠、输气管头、抵触针头、磁环和封闭软片,所述集热框固定连接在磨球的内顶部,且磨球内顶部相对集热框的位置开设有凹口,膨胀气囊的底部与集热框的内底部粘接,且膨胀气囊的上半部延伸至凹口内,单向阀穿插在集热框的底部,且单向阀的出气端与膨胀气囊的内腔连通,排气管头穿插在膨胀气囊的顶部并与其内腔连通,金属珠呈等距环绕状嵌装在膨胀气囊的顶部,输气管头插接在凹口的内顶部并贯穿磨球的外表面,且排气管头的顶端滑动连接在输气管头内,抵触针头固定连接在排气管头内,且抵触针头的顶端延伸至输气管头内,抵触针头的轴心线与输气管头的轴心线重合,磁环固定连接在凹口的内顶部,封闭软片两个为一组设置在磨球的顶部,且两个封闭软片的相背一侧与磨球的上表面粘接,两个封闭软片的相对一侧紧密接触并搭接在输气管头的顶端。
优选的,所述电荷转移机构包括凹槽、球囊、铁珠、金属空心球、导电片和导电拉伸纤维,所述凹槽开设在磨球的内壁,且球囊的一半位于凹槽内,球囊的侧表面与磨球的内壁粘接,若干铁珠填充在凹槽与球囊之间,金属空心球嵌装在球囊相背凹槽的一侧,导电片呈排状等距环绕粘接在球囊的内表面相近凹槽的一侧,导电片相背球囊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电拉伸纤维的一端,且导电拉伸纤维的另一端与金属空心球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思创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思创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493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