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649323.9 | 申请日: | 2020-07-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446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力;小泽康典;李埃荣;王新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思创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2C19/10 | 分类号: | B02C19/10;B02C23/18;B02C23/00;H05F3/00;H01M4/38;H01M4/587;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30 | 代理人: | 乔浩刚 |
| 地址: | 31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复合材料 制备 设备 | ||
1.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设备,包括机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的底部焊接有底座(2),且机体(1)的顶部焊接有筒体(3),筒体(3)的内壁顶部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4),且驱动电机(4)的输出轴与驱动杆(5)的顶端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机体(1)的顶部开设有料槽(6),且驱动杆(5)的底端固定安装有磨球保护机构(7),磨球保护机构(7)位于料槽(6)内,机体(1)内设置有附着粉料刮除机构(8),且料槽(6)内底部的中部嵌装有下料网,下料网的底部与安装有电磁阀的出料管顶端固定连接,且出料管的底端贯穿底座(2)的内顶部,底座(2)内滑动连接有集料盒,集料盒位于出料管的下方且贯穿底座(2)的正面;
所述磨球保护机构(7)包括磨球(71)、泄压机构(72)和电荷转移机构(73),所述磨球(71)位于料槽(6)内,且磨球(71)的顶部与驱动杆(5)的底端固定连接,磨球(71)的球心位于料槽(6)的轴心线上,泄压机构(7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泄压机构(72)呈左右对称状分别设置在磨球(71)顶部的左右两侧,电荷转移机构(73)呈等距环绕状设置在磨球(71)内;
所述泄压机构(72)包括集热框(721)、膨胀气囊(722)、单向阀(723)、排气管头(724)、金属珠(725)、输气管头(726)、抵触针头(727)、磁环(728)和封闭软片(729),所述集热框(721)固定连接在磨球(71)的内顶部,且磨球(71)内顶部相对集热框(721)的位置开设有凹口,膨胀气囊(722)的底部与集热框(721)的内底部粘接,且膨胀气囊(722)的上半部延伸至凹口内,单向阀(723)穿插在集热框(721)的底部,且单向阀(723)的出气端与膨胀气囊(722)的内腔连通,排气管头(724)穿插在膨胀气囊(722)的顶部并与其内腔连通,金属珠(725)呈等距环绕状嵌装在膨胀气囊(722)的顶部,输气管头(726)插接在凹口的内顶部并贯穿磨球(71)的外表面,且排气管头(724)的顶端滑动连接在输气管头(726)内,抵触针头(727)固定连接在排气管头(724)内,且抵触针头(727)的顶端延伸至输气管头(726)内,抵触针头(727)的轴心线与输气管头(726)的轴心线重合,磁环(728)固定连接在凹口的内顶部,封闭软片(729)两个为一组设置在磨球(71)的顶部,且两个封闭软片(729)的相背一侧与磨球(71)的上表面粘接,两个封闭软片(729)的相对一侧紧密接触并搭接在输气管头(726)的顶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荷转移机构(73)包括凹槽(731)、球囊(732)、铁珠(733)、金属空心球(734)、导电片(735)和导电拉伸纤维(736),所述凹槽(731)开设在磨球(71)的内壁,且球囊(732)的一半位于凹槽732内,球囊(732)的侧表面与磨球(71)的内壁粘接,若干铁珠(733)填充在凹槽(731)与球囊(732)之间,金属空心球(734)嵌装在球囊(732)相背凹槽732的一侧,导电片(735)呈排状等距环绕粘接在球囊(732)的内表面相近凹槽(731)的一侧,导电片(735)相背球囊(732)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导电拉伸纤维(736)的一端,且导电拉伸纤维(736)的另一端与金属空心球(734)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3)内固定安装有锥形筒,驱动杆(5)位于锥形筒内,且锥形筒的轴心线与驱动杆(5)的轴心线重合,锥形筒位于磨球(71)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粉料刮除机构(8)包括环形腔(81)、磁球(82)、连接绳(83)、连接片(84)、球轴(85)、齿环(86)、齿轮(87)、小型电机(88)和环形磁铁(89),所述环形腔(81)开设在机体(1)内,磁球(82)四个为一组呈等距环绕状滑动连接在料槽(6)内,且四个磁球(82)每两个相邻磁球(82)之间通过连接绳(83)固定连接,连接片(84)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连接片(84)分别固定连接在环形磁铁(89)底部的左右两侧,球轴(85)固定连接在环形腔(81)的内底部,两个连接片(84)分别固定连接在球轴(85)内圈的左右两侧,齿环(86)套装在两个连接片(84)上,且齿环(86)的右侧与齿轮(87)的左侧啮合,齿轮(87)套装在小型电机(88)的输出轴上,且小型电机(88)固定安装在环形腔(81)的内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思创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思创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4932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