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桥面粗糙度检测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639709.1 | 申请日: | 2020-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508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7 |
| 发明(设计)人: | 杨永斌;王志鲁;王保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B21/30 | 分类号: | G01B21/3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律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290 | 代理人: | 叶凤 |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桥面 粗糙 检测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桥面粗糙度检测系统,包括现场测量系统、数据分析处理平台、数据输出及显示终端;现场测量系统为两连接测量车系统,包括前后两个相互物理连接的可移动牵引车车体,每个可移动车体上安装有加速度传感器采集模块;两连接的测量车系统匀速行驶过待测桥梁,信号采集系统分别采集测量车系统所包含的前后两个单轴车过桥过程中的竖向加速度响应与远端数据分析处理平台接收采集信号,分析模块运行计算公式(7)以实时输出牵引车测量系统行经的桥面粗糙度;客户端实时显示出桥面粗糙度。本发明可替代传统且昂贵的仪器设备,实现对桥梁路面状况的快速检测,且有效避免封路作业带来的交通堵塞。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桥梁维护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两连接测量车系统接触点位移影响线的桥面粗糙度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路面粗糙度是桥梁表面相对于理想光滑平面的偏差,是影响车桥系统耦合振动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它会作用于桥上车辆,使其产生振动响应,特别是竖向振动,影响车辆运行平稳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被激起的车辆震荡又会反作用于桥梁,放大桥梁结构动力效应。随着服役时间增长、交通载荷日趋密集且超载现象频发、环境侵蚀等不利情况的积累,桥梁路面会持续恶化,增大交通事故风险。因此,路面粗糙度已成为桥梁维护管理的重要量测指标之一,其对于评估服役桥梁的路面质量与行车舒适度、评估车辆疲劳荷载的统计变异性、减少车辆的滚动摩阻力以降低其零部件磨损等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桥面粗糙度的量测,无异于道路路面粗糙度的量测,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是“直接量测”。总体上来讲,“直接量测”方法可分为两类:(1)基于视觉的主观检查;(2)基于量测设备的量测。然而,直接量测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基于视觉的主观检查,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检查者的经验水平等;(2)借助量测设备的量测方法,通常涉及到诸多量测设备,如激光轮廓仪、激光雷达系统、机载激光扫描仪等,这些专业量测设备的应用受限于其高昂的成本及专业化的操作技术,无法进行普适性的测量,难以有效解决我国数十万公路桥梁的极大需求。
最接近现有技术:
近年来,基于车辆响应的路面粗糙度测量方法应运而生,也称“间接测量法”。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将加速度传感器安装于测量车上,当测量车驶过待测路面时,由于受路面粗糙度激励,车载传感器拾取信号中势必包含有粗糙度信息,通过信号处理可获取路面粗糙度信息。该方法由于具有快速、经济、易于操作、机动性强等特点而受到世界各地学者的青睐,其有效性与高效性得到了充分验证。
发明内容
最接近现有的只适用于识别常规道路的路面粗糙度方法,无法准确用于识别桥梁路面的粗糙度。其原因是,由于车桥耦合效应,车辆响应中不仅包含路面粗糙度信息,也包含桥梁的竖向振动位移,而后者阻止了采用传统方法胜任精确识别桥梁路面粗糙度的可能。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两连接测量车接触点位移影响线的桥面粗糙度检测系统。本发明策略为:从车辆响应中消除桥梁竖向位移,以获得“纯净”的路面粗糙度信息,实现对桥面粗糙度的精准识别。
核心思想为:基于影响线原理与前、后两车空间位置关系,建立前、后车接触点处桥梁竖向位移u1(x-d)和u2(x-d)的近似相关关系(定义为“静态相关系数”),其可为桥梁竖向位移和桥面粗糙度的解耦提供附加约束条件,以此从前、后两车体响应中消除桥梁竖向位移,达到精准识别路面粗糙度的目的。本发明检测系统可替代传统且昂贵的仪器设备,实现对桥梁路面状况的快速检测,且有效避免封路作业带来的交通堵塞。
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方法技术方案:
一种桥面粗糙度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现场测量系统、数据分析处理平台、数据输出及显示终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97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