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茶籽多肽及其酶解制备方法、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39350.8 | 申请日: | 2020-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36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 发明(设计)人: | 赵世光;谢东宝;姜东;王洲;钱森和;丁佳红;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宣城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P21/06 | 分类号: | C12P21/06;C07K1/14;A61P39/06;G01N33/68 |
| 代理公司: | 苏州企知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20 | 代理人: | 陈超 |
| 地址: | 242000 安徽省宣城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肽 及其 制备 方法 氧化 活性 测定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籽多肽及其酶解制备方法、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其中,酶解制备方法包括:预处理步骤;茶籽蛋白质提取步骤;茶籽多肽制备步骤;茶籽多肽含量测定步骤。本发明以油茶籽粕为原料,首先采用复合酶辅助提取其中的蛋白质,其次采用蛋白酶水解茶籽蛋白,获取小分子茶籽多肽,并在蛋白酶筛选、单因素影响测定实验基础上,以多肽得率为指标,设计响应面试验对胰蛋白酶酶解茶籽蛋白制取茶籽多肽工艺进行了优化,选取最优工艺参数,使多肽得率达到74.99%,并通过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通过酶水解方法制备的多肽比原茶籽蛋白抗氧化性更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肽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茶籽多肽及其酶解制备方法、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油茶籽是山茶科山茶属常绿小乔木(Camellia oleifera Abel)的成熟种子,在衰老茶园、有性繁殖茶园、群体品种茶园的产量可年产60万-100万吨。茶籽粕是茶籽经过榨油处理后的渣饼,在化工、农业、食品等方面利用广泛。油茶籽粕中的主要成分是多糖类、茶皂素、粗蛋白、淀粉和茶多酚等,茶籽蛋白可作为一种色氨酸营养强化剂应用到食品中。
有研究表明,蛋白质原料经水解得到的多肽混合物具有比原料蛋白及氨基酸混合物更优越的食品加工性能及营养价值,而且多肽制品通常具有一定的生理保健功能,如抗氧化、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但目前利用油茶籽进行多肽提取和制备工艺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多肽得率较低,难以进行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茶籽多肽及其酶解制备方法、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具有提高多肽得率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茶籽多肽的酶解制备方法,包括:
预处理步骤:对油茶籽粕进行脱脂处理后,在6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烘干、粉碎,过60目筛后,获得油茶籽粕粉;
茶籽蛋白质提取步骤:取油茶籽粕粉加水调制成浆,加入酶制剂进行酶解处理后,用沸水灭酶5min,在8000rpm的转速条件下离心处理10min,再将上清液的pH调至等电点后再次离心处理,取沉淀物冷冻干燥,获得茶籽蛋白,并测定茶籽蛋白的含量;
茶籽多肽制备步骤:取茶籽蛋白用去离子水溶解,调节pH后加入蛋白酶于恒温下进行酶解处理,用沸水灭酶5min,在8000rpm的转速条件下离心处理10min,取上清液以获得茶籽多肽液;
茶籽多肽含量测定步骤:取5.0mL茶籽多肽液,加入5.0mL10%的三氯乙酸水溶液,混匀后静置10min,在4000rpm的转速条件下离心15min,去除其中的蛋白质及大分子长链肽段,再取6.0mL上清液,以Gly-Gly-Tyr-Arg为标准品,采用双缩脲法测定上清液中的茶籽多肽含量,并按照标准公式计算多肽得率。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茶籽蛋白质提取步骤中酶制剂为总加酶量300U/g的α-淀粉酶:漆酶为3:2,且料液比为1:25g/mL、pH为5.0,酶解处理过程温度为35℃,酶解处理时长为60min。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茶籽蛋白质提取步骤中测定茶籽蛋白的含量具体包括:
精确称取干燥的茶籽蛋白,用去离子水溶解后,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采用考马斯亮蓝法,以牛血清蛋白为标品,以测定茶籽蛋白浓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茶籽多肽含量测定步骤中标准公式为:多肽得率=水解液中的茶籽多肽量/茶籽蛋白质量×100%。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单因素影响测定步骤,所述单因素影响测定步骤包括:蛋白酶筛选步骤、加酶量对比测定步骤、反应温度对比测定步骤、pH对比测定步骤、以及反应时长对比测定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宣城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工程大学宣城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93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