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茶籽多肽及其酶解制备方法、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39350.8 | 申请日: | 2020-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936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 发明(设计)人: | 赵世光;谢东宝;姜东;王洲;钱森和;丁佳红;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宣城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P21/06 | 分类号: | C12P21/06;C07K1/14;A61P39/06;G01N33/68 |
| 代理公司: | 苏州企知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20 | 代理人: | 陈超 |
| 地址: | 242000 安徽省宣城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肽 及其 制备 方法 氧化 活性 测定 | ||
1.一种茶籽多肽的酶解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处理步骤:对油茶籽粕进行脱脂处理后,在6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烘干、粉碎,过60目筛后,获得油茶籽粕粉;
茶籽蛋白质提取步骤:取油茶籽粕粉加水调制成浆,加入酶制剂进行酶解处理后,用沸水灭酶5min,在8000rpm的转速条件下离心处理10min,再将上清液的pH调至等电点后再次离心处理,取沉淀物冷冻干燥,获得茶籽蛋白,并测定茶籽蛋白的含量;
茶籽多肽制备步骤:取茶籽蛋白用去离子水溶解,调节pH后加入蛋白酶于恒温下进行酶解处理,用沸水灭酶5min,在8000rpm的转速条件下离心处理10min,取上清液以获得茶籽多肽液;
茶籽多肽含量测定步骤:取5.0mL茶籽多肽液,加入5.0mL10%的三氯乙酸水溶液,混匀后静置10min,在4000rpm的转速条件下离心15min,去除其中的蛋白质及大分子长链肽段,再取6.0mL上清液,以Gly-Gly-Tyr-Arg为标准品,采用双缩脲法测定上清液中的茶籽多肽含量,并按照标准公式计算多肽得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籽多肽的酶解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茶籽蛋白质提取步骤中酶制剂为总加酶量300U/g的α-淀粉酶:漆酶为3:2,且料液比为1:25g/mL、pH为5.0,酶解处理过程温度为35℃,酶解处理时长为60min。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茶籽多肽的酶解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茶籽蛋白质提取步骤中测定茶籽蛋白的含量具体包括:
精确称取干燥的茶籽蛋白,用去离子水溶解后,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采用考马斯亮蓝法,以牛血清蛋白为标品,以测定茶籽蛋白浓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籽多肽的酶解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茶籽多肽含量测定步骤中标准公式为:多肽得率=水解液中的茶籽多肽量/茶籽蛋白质量×1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籽多肽的酶解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单因素影响测定步骤,所述单因素影响测定步骤包括:蛋白酶筛选步骤、加酶量对比测定步骤、反应温度对比测定步骤、pH对比测定步骤、以及反应时长对比测定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茶籽多肽的酶解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蛋白酶筛选步骤具体包括:按照所述茶籽多肽制备步骤中的操作方式依次以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作为蛋白酶在40℃的温度下进行酶解处理,并通过测定多肽得率以确定各蛋白酶的酶解处理效果;
所述加酶量对比测定步骤具体包括:以固定料液比1:25,在温度为60℃、pH为8.0的条件下,依次加入100U/g、300U/g、500U/g、900U/g的酶量,进行3h的酶解处理,并通过测定多肽得率以确定各加酶量的酶解处理效果;
所述反应温度对比测定步骤具体包括:以固定料液比1:25,在加酶量为700U/g、pH为8.0的条件下,依次在30℃、40℃、50℃、60℃、70℃、80℃条件下进行3h的酶解处理,并通过测定多肽得率以确定各温度条件的酶解处理效果;
所述pH对比测定步骤具体包括:以固定料液比1:25,在加酶量为700U/g、温度为60℃的条件下,依次在pH为5、6、7、8、9、10的条件下进行3h的酶解处理,并通过测定多肽得率以确定各pH值的酶解处理效果;
所述反应时长对比测定步骤具体包括:以固定料液比1:25,在加酶量为700U/g、温度为60℃、pH为8.0的条件下进行连续6h的酶解处理,每间隔1h取样一次,并通过测定多肽得率以确定各反应时长下的酶解处理效果。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茶籽多肽的酶解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因素影响测定步骤之后还包括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试验,所述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试验具体包括:以温度、反应时长、pH、总加酶量为条件变量进行响应面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以多肽得率为响应值,构建条件变量与响应值之间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方差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宣城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工程大学宣城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935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