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载人潜水器回收作业的多功能提升绞车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635942.2 | 申请日: | 2020-07-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47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 发明(设计)人: | 李彬;季建刚;丁鑫;夏魁;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6D1/60 | 分类号: | B66D1/60;B66D1/08;B66D1/30;B66D3/04;B66D1/50;F15B1/02;F15B11/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57 | 代理人: | 黄云铎 | 
| 地址: | 20003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载人 潜水 回收 作业 多功能 提升 绞车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载人潜水器回收作业的多功能提升绞车,包括提升绞车组件、减速机、液压马达、液压控制系统,液压马达连接于液压控制系统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液压控制系统包括:绞车控制阀组和蓄能器阀组;绞车控制阀组包括:电磁阀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电磁阀的输入端分别连接于压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平衡阀串联于第二管路,平衡阀的先导控制阀连接于第一管路,比例溢流阀并联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之间;蓄能器阀组包括减压阀,顺序阀和两个并联设置的蓄能器,蓄能器阀组用于对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进行补油。通过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实现了提升绞车中缆绳的恒张力预紧,降低潜水器脱离海面时的冲击影响。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潜水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载人潜水器回收作业的多功能提升绞车。
背景技术
深海科学是科学前沿的重要方向之一,深海科学研究依赖于技术手段和装备支撑。而载人潜水器作为一种特别重要的深潜作业装备,可用于执行水下考察、地质勘探、样本采集、管道维修及打捞救生等任务。载人潜水器作业时,需要专用吊放系统利用提升绞车将潜水器从甲板上布放至水面或者从水面回收到母船甲板。
由于载人潜水器重量和外形较大,经常在恶劣海况下开展作业,回收过程中风浪流的综合影响,使潜水器及工作母船有较大幅度相对运动,此时,潜水器脱离海面过程中缆绳往往会有较大冲击载荷,提升绞车的性能和可靠性,对于潜水器布放回收作业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而现有技术中,载人潜水器吊放系统的提升绞车功能往往较为简单,复杂海况下作业适应性不太理想。特别是,当绞车液压马达故障时,系统不具备潜水器应急回收作业能力,严重影响潜航员及潜水器设备安全。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对潜水器提升绞车进行结构优化,设置多组阀门,以实现提升绞车中缆绳的恒张力预紧,降低潜水器脱离海面时的冲击影响,提高潜水器回收过程中提升绞车的可靠性。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用于载人潜水器回收作业的多功能提升绞车,该提升绞车包括提升绞车组件、减速机、液压马达、液压控制系统,依次相连的减速机和液压马达设置在提升绞车组件的两端,液压马达连接于液压控制系统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液压控制系统包括:绞车控制阀组和蓄能器阀组;绞车控制阀组包括电磁阀、平衡阀和比例溢流阀,电磁阀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电磁阀的输入端分别连接于压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电磁阀用于调整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导通状态,平衡阀串联于第二管路,平衡阀的先导控制阀连接于第一管路,平衡阀用于当提升绞车组件处于放缆工况下时,在第二管路中形成受控流阻以平衡负载重量;比例溢流阀并联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之间,比例溢流阀用于调整第二管路与液压马达之间的溢流压力值以限定液压马达的最高压力;绞车控制阀组用于控制流入液压马达的液压油的方向和流量;蓄能器阀组包括减压阀,顺序阀和两个并联设置的蓄能器,减压阀的一端连接于系统的补油管路,减压阀的另一端连接于顺序阀的进油端,顺序阀用于对处于欠压状态的蓄能器进行补油;顺序阀的出油端连接于并联设置的蓄能器,蓄能器依次串联单向阀、截止阀后连接于液压马达的一端,蓄能器阀组用于对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进行补油。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该系统还包括:常闭式弹簧制动器,节流阀和梭阀;常闭式弹簧制动器串联于减速机和液压马达之间,常闭式弹簧制动器的控制端通过节流阀连接于梭阀的输出端;梭阀并联于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之间。
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当系统处于潜艇器回收状态且判定缆绳张力较大时,比例溢流阀被配置为第一档位,以使经过第二管路流入液压马达的液压油按照预定流量从比例溢流阀的溢流口溢出,其中,预定流量由第一档位对应的压力范围和缆绳张力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594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时间数据和资金数据的数据处理方法
- 下一篇:一种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