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RPA-LFS快速检测对虾肝肠胞虫的特异性引物对、检测试剂盒及其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33649.2 | 申请日: | 2020-10-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93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 发明(设计)人: | 董井泉;董宇;高嵩;赵盼盼;杨潇含;俞海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海洋大学;连云港海恒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12Q1/6893 | 分类号: | C12Q1/6893;C12Q1/6844;C12Q1/04;C12N15/11 |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联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21 | 代理人: | 闫超良 |
| 地址: | 222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rpa lfs 快速 检测 对虾 肝肠 特异性 引物 试剂盒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RPA‑LFS快速检测对虾肝肠胞虫的特异性引物对、检测试剂盒及其应用,包括特异性引物对以及探针,上游引物:ACAATTTCAAACACTGTAAACCTTAAAGCA,下游引物:Bioten‑TCATTCATTTTCCTTTTATCTTCTGATATG,探针:FITC‑TAAAAAGAGACGATATTTACACAGACACAG[THF]ATTTGTAGGATATGA‑C3Spacer。本发明通过RPA‑LFS实现室温环境下现场快速对虾肝肠孢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进行检测,避免了传统巢氏需要依赖控温设备的长时间高温的检测方法,结果可用肉眼判读,更加方便,适用于Ehp的水产养殖动物疾病诊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RPA-LFS快速检测 对虾肝肠胞虫的特异性引物对、检测试剂盒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虾肝肠孢虫是2009年首次在泰国斑节对虾中发现的,后逐步在 其他对虾中发现。与其他微孢子虫造成幼虾肌肉泛白等明显病症不同 的是,感染虾肝肠孢虫不会引起显著的症状,难以在早期通过肉眼观 察,但Ehp会引起幼虾生长严重迟缓,为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已证实Ehp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水平传播,及可通过嗜食同类传播 与通过粪便进行传播。但目前并没有有效的防治措施。因此对于Ehp 应采取“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好实际风险防控。
由于Ehp感染会严重影响对虾的生长速度和成虾品质,在亚洲可 带来每年上亿元的损失,因此近年来发展了多种检测技术。但均存在 操作复杂、成本高、不适用于现场检测等问题。
即以下几点:
1、现有检测技术有显微镜观察。Ehp属于胞内寄生,需要制作 病理组织切片,并经过染色观察,目前已报道的微孢子虫染色法有抗 酸三色染色法,高锰酸钾甲基紫法,韦伯氏染色法,荧光染色法等均 可应用于Ehp检测中。但由于Ehp大小约为0.75~1um,用光学显微镜较难观察到。此外,透射电子显微镜可以提高对感染的明确诊断, 但过程费时费力且缺乏敏感性。假如每一个亲虾都用透射电子显微镜 进行观察,其成本显然十分高,因此研究中常用其他的检测方法来提 高检测的灵敏度。
2、现有检测技术有免疫学检测方法。应用免疫学检测手段可以 检测不同种类的微孢子虫,但是灵敏度不高,易出现假阳性,抗体筛 查过程缓慢,且价格昂贵等因素,限制了免疫学检测方法在Ehp检测 中的推广。
3、现有检测技术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包括巢式PCR、实时 荧光定量PCR法,此类检测技术需要依赖于控温设备以及专业技术人 员,适合在实验室环境下进行,推广地区受限;除此之外还有LAMP 技术,该技术可在恒温条件下进行,但引物体系复杂,易产生假阳性, 结果验证依赖于琼脂糖凝胶电泳或者样品浑浊度。琼脂糖凝胶电泳结 果呈现梯形条带,无法排除引物二聚体形成的梯形条带;浑浊度判定 依赖于主观判断,且无法判断是否是有引物二聚体扩增造成的样品浑 浊,体系稳定性不足。
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利用RPA-LFS快速检测对虾肝肠胞虫的特 异性引物对和试剂盒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 利用RPA-LFS快速检测对虾肝肠胞虫的特异性引物对、检测试剂盒及 其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RPA-LFS快速检测对虾肝肠胞虫的特异性引物对、检测 试剂盒及其应用,包括特异性引物对以及探针:
上游引物:ACAATTTCAAACACTGTAAACCTTAAAGCA
下游引物:Bioten-TCATTCATTTTCCTTTTATCTTCTGATAT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海洋大学;连云港海恒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海洋大学;连云港海恒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364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