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26308.2 | 申请日: | 2020-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14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袁维本;张秀华;袁海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袁海海;袁津津;袁维本 |
主分类号: | B62D61/12 | 分类号: | B62D61/12;B62D35/00;B60C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38 | 代理人: | 孙宝海;阚梓瑄 |
地址: | 300221 天津市河西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 ||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为一种内置前后上下交替运动车轮的多轮式车辆;所述车辆在车辆底盘的中心线两侧各有成对的能在水平导轨上交替前进的小车或有成对的水平导轨本身能交替前进的运行系统;载重通过装在其上的垂直导轨中车轮的上下升降传至地面;载重车轮的升降所需势能相互传递;用转盘改变导轨方向实现车辆转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每对小车上的两个车轮能在各自的水平导轨中交替前进,在每个小车上都安装带有车轮的一个垂直导轨运行系统;该车轮为动力车轮,在车轴上还加装一个快速微电动机;或者,每个水平导轨运行系统包括沿运行方向平行安装的两对水平滚动导轨,在每对滚动导轨中的两个轨导之间带有保持架的滚珠在其间滚动,在其中一个定义为水平内导轨的轨导上安装带有车轮的一个垂直导轨运行系统,该车轮为动力车轮,在车轴上还加装一个快速微电动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小车或水平内导轨的交替运动由电动机或内燃机经飞轮-离合器、曲柄-连杆带动;或者,小车或水平内导轨的交替运动由齿轮带动固定在内轨导架上的齿条带动;或者,小车或水平内导轨的交替运动由液动或气动的活塞-活塞杆带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小车或水平内导轨的交替运动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用齿条-齿轮传动时,在运动方向,齿条平行于所对应的导轨方向;水平方向的一对水平齿条或垂直方向的一对垂直齿条分别通过一个扇齿轮或圆柱齿轮正反传动,或者分别通过一对组合齿轮在同一方向传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水平和垂直导轨运行系统通过液动或者气动传动,沿道路平行的水平方向,或与水平方向有一个前倾角的方向,在车架底盘上设置成对的液压缸筒和管道;成对的两液压缸筒并列安排,液压缸筒内有活塞、活塞杆,液压缸筒是双作用的,活塞杆是空心的,在伸出液压缸筒的活塞杆两端,每端连通一个能垂直上下运动的液压装置和车轮,每个水平的空心活塞杆与它的成对的两个垂直缸筒中的液体是连通的,一个成对的水平液压缸筒及与它们一起的两个成对的垂直液压装置和车轮等组成一个模块,在每个模块中的两个水平缸筒中活塞的运行方向相反,当其中一个缸筒中的活塞在缸筒的前端时另一个缸筒中的活塞在后端,两个交叉管道分别与两水平缸筒的前后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油泵、油缸与两个水平缸筒之间通过一个常开的三位四通换向阀门连通,该三位四通换向阀门一端的两个管道与油泵和油缸相连,另一端的两个管道分别与两个水平缸筒的同一端相连;与两水平空心活塞杆分别相连的两对垂直缸筒中的液体压强相反,当其中一对处于高压强时另一对处于低压强,两空心活塞杆与油泵、油缸之间还并联一个常开的三位四通换向阀门,当上述的这个三位四通换向阀门对两对垂直缸筒内高低压强互换之前,其中一对垂直缸筒内的高压强瞬间水硾液体或喷射气体到处于低压强的另一对垂直缸筒内,使后者达到准高压强,以减少两对垂直缸筒内更换高低压强所需能耗,两个水平空心活塞杆之间并联连接一个常闭的三位四通换向阀门,上述的三个三位四通换向阀门组成一个整体,当两个水平活塞在它们各自的水平缸筒内两端点之间不断移位时,控制器使三个三位四通换向阀门不断换向,车辆持续向前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带有车轮的垂直导轨运行系统中的导轨采用滚动导轨;一对载重的车轮的上下升降的主要动力由一个上升车轮的载重势能直接传递给同一对垂直装置中的另一个下降车轮,传递的方式有硬连接、软连接或齿条以及液动、气动等传动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车架前部有一对或多对水平导轨运行系统,导轨运行系统安置在转盘上,车辆通过转动转盘实现车辆转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为一种前置风压减压装置和后置风压增压装置;所述车辆在车前置风压减压装置使车前形成一个气流降压迎风面,并通过气道、风机和车后的增压装置,使车后形成一个气流增压排风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袁海海;袁津津;袁维本,未经袁海海;袁津津;袁维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2630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除残留且均匀涂抹的印刷用印刷辊
- 下一篇:笔筒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