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两栖装甲车辆的散热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14842.1 | 申请日: | 2020-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76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 发明(设计)人: | 刘洋;张佳卉;石军;杨德友;曹元福;刘江权;李源浩;胡熙东;刘焱;刘建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01P3/20 | 分类号: | F01P3/20;F01P7/16;F01M5/00;F16H57/04;F17D1/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廖辉 |
| 地址: | 10007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栖 装甲 车辆 散热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栖装甲车辆的散热系统,属于车辆散热技术领域。该散热系统包括淡水路、海水路和油路三路循环,三路循环分别由淡水泵、海水泵和油泵驱动冷却介质循环;陆上工况时,淡水路和油路循环同时工作,海水路循环不工作;海上工况时,淡水路、油路和海水路三路循环同时工作。淡水路循环配备膨胀水箱,膨胀水箱用于平衡系统水侧的压力以及系统的排气和补水。本发明将车辆的热源按照冷却介质的不同进行分类,其次根据车辆海上、陆上双工况的特点,对散热部件进行了循环搭建,能够解决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及先进传动的散热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栖装甲车辆的散热系统,具体涉及一种搭载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具备海陆双工况两栖车辆的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两栖装甲车辆是两栖登陆作业的重要装备,针对目前的战术需求,结构紧凑、动力强劲的两栖车辆成为发展趋势。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先进传动等技术的应用,带来散热需求的多元化,同时车辆海上、陆上的双工况需求也给散热系统设计带来巨大的挑战。
目前装备的两栖装甲车辆,发动机水套与油冷器、水散热器均是串联使用,由于机载水泵杨程有限,发动机水套阻力过大,造成系统允许外部水阻过小,同时整车装配空间有限,给二次换热元件以及连接管路的设计带来很大困难;另外,传统冷却系统,陆上散热器与海上散热器一般连接在不同的循环,海陆工况转换时需设置海陆转换装置,系统布置较为繁琐,操作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栖装甲车辆的散热系统,将车辆的热源按照冷却介质的不同进行分类,其次根据车辆海上、陆上双工况的特点,对散热部件进行了循环搭建,能够解决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及先进传动的散热需求。
一种两栖装甲车辆的散热系统,该散热系统包括淡水路、海水路和油路三路循环,三路循环分别由淡水泵、海水泵和油泵驱动冷却介质循环;陆上工况时,所述淡水路和油路循环同时工作,海水路循环不工作;海上工况时,所述淡水路、油路和海水路三路循环同时工作;所述淡水路循环配备膨胀水箱,膨胀水箱用于平衡系统水侧的压力以及系统的排气和补水。
进一步地,所述淡水路循环包括机油油冷器、发动机水套、水散热器、海水淡水换热器、单向阀和节温器;所述淡水泵的出口与机油油冷器相连,发动机水套和节温器并联后一端与机油油冷器相连,另一端与淡水泵的入口相连,节温器的下游安装单向阀;节温器同时依次串联水散热器、海水淡水换热器后接入淡水泵的入口。
进一步地,所述油路循环包括传动油油散热器、传动油油冷器、综合传动箱箱体和油箱;所述油泵出口依次串联传动油油冷器、综合传动箱箱体、油箱和传动油油散热器后回到油泵的入口。
进一步地,所述海水路循环包括海水中冷器,所述海水泵的出口依次串联海水中冷器、传动油油冷器和海水淡水换热器后回到海水泵的入口。
进一步地,所述水散热器与传动油油散热器并置集成。
进一步地,所述水散热器与传动油油散热器的上方依次安装百叶窗和风扇。
进一步地,所述淡水泵由发动机驱动,油泵和海水泵由传动箱驱动。
进一步地,所述百叶窗在陆上工况时处于打开状态,通过冷却风扇4做功,将冷却空气灌入;在海上工况时百叶窗处于闭合状态,防止海水进入舱内。
进一步地,所述海水淡水换热器、传动油油冷器、海水中冷器均采用耐海水腐蚀的钛合金材质,散热部件间的连接管路采用316L不锈钢材质,密封垫片也应采用聚四氟乙烯材质。
进一步地,节温器的阀体为蜡式结构,主阀体开启温度为85℃,最大开启温度为90℃。
有益效果:
1、本发明可解决多热源、海陆双工况动力传动装置的散热需求,为高功率密度发动机、新型传动等技术提供有力保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未经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148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盾构机分体横移方法及盾构机分体横移装置
- 下一篇:一种无感识别通行装置及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