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611955.6 | 申请日: | 2020-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082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 发明(设计)人: | 林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6V40/13;G06V10/147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 地址: | 361101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组 显示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包括:壳体、导光板、第一柔性电路板、多个第一光源;导光板、第一光源和第一柔性电路板设置在壳体的底板和侧板形成的容纳空间内;底板包括沿第一方向连接排布的第一底板部、凸起部和第二底板部,第一底板部与导光板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底板部与导光板之间的距离;第一光源和至少部分第一柔性电路板在底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底板部;背光模组包括生物识别光源,生物识别光源位于底板背离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且在底板上的正投影位于凸起部;第二底板部还设置有第一开口,生物识别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开口射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减小玻璃盖板的长度,有利于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为了实现全面屏或接近全面屏效果,屏下生物特征检测技术应运而生,也就是将生物特征检测单元放在显示屏的下方,通过显示屏发送或发射检测光束实现生物特征检测。以指纹识别技术为例,显示装置通常采用屏下指纹识别技术实现其指纹识别功能;其实现原理是通过将指纹识别传感器设置在显示模组中,利用为指纹识别提供检测光线的光源发射检测光线,部分光线经过指纹反射至指纹识别传感器上,传感器收集信号并经过光电信号转化形成指纹图像。现有技术中,用于为指纹识别提供检测光线的光源具有直下式和侧边式两种设置方式;当光源采用侧边式设置方式时,光源可设置在玻璃盖板的下侧或是显示装置的外壳上;但是如此一来就会导致玻璃盖板的长度较大,不利于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另外手指检测中心距离显示区大概8.5~10.5mm;光线的感应灵敏度与距离成正比,距离较远,感应灵敏度也会下降;而且,为使光线达到指纹识别区,光源需要放置成一定角度,同时光源摆放角度也需要考虑显示面板中的电路板是否会对检测光线形成遮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生物识别光源占用玻璃盖板的长度,从而解决玻璃盖板长度增加问题,有利于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同时提高生物识别光线的有效利用,提升生物识别检测精度。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壳体,包括侧板和底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形成一容纳空间;
导光板,位于所述底板朝向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
多个第一光源,位于所述导光板至少一侧边与所述侧板之间,且所述第一光源的出光方向朝向所述导光板;
第一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底板靠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光源与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导光板、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
所述底板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排布的第一底板部、凸起部和第二底板部,所述第一底板部和所述第二底板部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平行,所述凸起部所在平面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相交;所述第一底板部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底板部与所述导光板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光源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柔性电路板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底板部;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生物识别光源,所述生物识别光源位于所述底板背离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且在所述底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凸起部;所述第二底板部还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生物识别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开口射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第一方面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光电检测单元;
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光电检测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外部对象透射的检测光束,并转换接收到的检测光束为相应的电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119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