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吸附分解功能的聚氯乙烯人造革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10503.6 | 申请日: | 2020-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33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 发明(设计)人: | 赵建明;成峰;陆勤中;高卫忠;耿五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阿基里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6N3/06 | 分类号: | D06N3/06;D06N3/00 |
| 代理公司: | 苏州国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93 | 代理人: | 李小叶 |
| 地址: | 215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吸附 分解 功能 聚氯乙烯 人造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吸附分解功能的聚氯乙烯人造革,包括基布和PVC面层,所述PVC面层的制备原料按质量份数包括以下组分:PVC树脂100份、增塑剂25~50份、吸附分解剂15~35份、稳定剂1~3份、发泡剂0~2份;所述吸附分解剂是利用改性活性炭负载纳米掺氮二氧化钛制成;所述改性活性炭为将活性炭浸渍铜盐溶液后再经水洗、干燥、煅烧制备而成的载铜活性炭;所述纳米掺氮二氧化钛是以钛酸丁酯为钛源,以氨水为氮源制备而成。该人造革可以实现对甲醛等有害物质和异味的有效吸附,并能够对甲醛等有害物质进行有效分解,具有低VOC、较好的生态环保性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人造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吸附分解功能的聚氯乙烯人造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PVC人造革具有耐水解、耐磨、耐刮、耐酸碱、阻燃等优点,且具有相对低廉的价格优势,一直被广泛应用于箱包、汽车、沙发座垫、鞋材、文具等行业。
但是,PVC人造革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添加助剂;而加入的助剂会产生甲醛或其他有害物质,同时带来难闻的气味,使得人造革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污染,进而造成对人体的伤害。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吸附分解功能的聚氯乙烯人造革及其制备方法,该人造革可以实现对甲醛等有害物质和异味的有效吸附,并能够对甲醛等有害物质进行有效分解,具有低VOC、较好的生态环保性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具有吸附分解功能的聚氯乙烯人造革,包括基布和PVC面层,所述PVC面层的制备原料按质量份数包括以下组分:PVC树脂100份、增塑剂25~50份、吸附分解剂15~35份、稳定剂1~3份、发泡剂0~2份;
所述吸附分解剂是利用改性活性炭负载纳米掺氮二氧化钛制成;
所述改性活性炭为将活性炭浸渍铜盐溶液后再经水洗、干燥、煅烧制备而成的载铜活性炭;
所述纳米掺氮二氧化钛是以钛酸丁酯为钛源,以氨水为氮源制备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增塑剂选自邻苯二甲酸酯类、磷酸酯类、环氧类增塑剂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组合。
进一步的,所述稳定剂选自钙锌类、金属皂、稀土稳定剂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组合。
进一步的,所述改性活性炭的制备过程中所采用的铜盐溶液是浓度为0.2~0.6mol/L的氯化铜溶液。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吸附分解功能的聚氯乙烯人造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PVC面层的制备原料按照质量份数配比置于高速搅拌机中进行高速混合搅拌,搅拌温度为80~110℃,搅拌时间为100~200s,得到混合物料;
(2)将步骤(1)得到的混合物料排入密炼机里进行混炼,混炼温度为100~150℃,混练结束后排出至开炼机,依次通过两台开炼机在100~15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塑炼,然后输送至压延机压延成片材,压延温度为120~180℃,压延后得到的片材再贴合于基布上,制成半成品,然后将该半成品送入发泡压花机,在160~210℃的条件下进行发泡压花处理。
进一步的,PVC面层的制备原料中的吸附分解剂的制备过程为:将改性活性炭浸于纳米掺氮二氧化钛溶胶中,充分混合后,静置成凝胶,然后经自然干燥和真空干燥后,再在氮气保护下,经煅烧制得改性活性炭负载纳米掺氮二氧化钛。
进一步的,吸附分解剂中的改性活性炭的制备过程为:将活性炭浸渍于氯化铜溶液中,经恒温水浴震荡后,再经水洗至中性,恒温干燥后,在氮气保护下,经煅烧制得载铜活性炭。
进一步的,上述改性活性炭的制备过程中,所述氯化铜溶液的浓度为0.2~0.6mol/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阿基里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阿基里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105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