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噬相关基因在结直肠癌预后的试剂盒和系统中的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604670.X | 申请日: | 2020-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78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 发明(设计)人: | 邹一丰;林绪涛;高峰;吴小剑;兰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
| 主分类号: | G16B20/00 | 分类号: | G16B20/00;G16B30/10;G16H20/17;G16H50/20;C12Q1/6886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 |
| 地址: | 51065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相关 基因 直肠癌 预后 试剂盒 系统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自噬相关基因在结直肠癌预后的试剂盒和系统中的应用,本发明结合自噬相关基因,找到一组可以稳定预测结直肠癌预后的特征基因;在不需要使用标准化技术平台统一测量前提下,可以兼容任何类型的测量平台来预测结直肠癌预后;采用本发明系统可以很好地预测结直肠癌预后和显著预测早期结直肠癌病人的风险;本发明还进行了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证明使用免疫风险模型(IRGS)确实可以独立预测结直肠癌病人的预后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噬相关基因在结直肠癌预后的试剂盒和系统中的 应用。
背景技术
结直肠癌(CRC)是世界常见癌症之一,每年有接近140万新发病例,居 男性恶性肿瘤第三(10.9%),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9.5%)。由于癌症筛查意识 的提高,结直肠癌可以在早期被发现,从而提高生存的机会。大部分I/II期结肠 癌及部分I/II期直肠癌患者均可以行无化疗手术治疗,并被认为是治愈性治疗。 这大大减少了化疗所产生的副作用。然而,超过20%的I/II期CRC患者在手术 切除后仍然复发。近年来研究认为这主要是有癌症病人的分子异质性导致。市 面上已经开发了相当多的CRC多基因预后特征技术,但由于预后准确性的不确 定性,没有一个被广泛应用。因此,一个由多种生物标志物组成的有效的预后模型对于选择性辅助化疗或其他靶向治疗是至关重要和必要的。
基因分子标志物,是指基于一组基因的表达,通过机器学习建立数学模型, 用于预测临床上的具体目标。近年来基因表达检测手段已经相当成熟,包括高 通量的RNA测序技术、微阵列技术(Microarray),以及相对低通量的实时定量 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和NanoString技术等。但是如何找到一组用于结 直肠癌预后预测的基因组合,以及优化的数学模型用于预测,并能达到良好效 果,已知的研究较少。
研究表明自噬相关基因(ATG)在肿瘤的发生、维持和进展中起着不同的作 用。既可以阻止正常组织中的细胞癌变,又在肿瘤维持和进展中起着作用。由 于既往报道的不一致,使得自噬相关基因在CRC中的预测作用难以明确。因此, 自噬基因在肿瘤微环境中的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能够准确预测CRC预 后的自噬相关基因模型仍未被建立。
目前没有系统结合自噬相关基因在CRC上的作用,且没有进行大规模验证。 更重要的是,已有的基因组合在使用时有诸多问题,例如,很多产品要求必须 使用一整套试剂盒,在完全标准的前提下对病人重新测量才能进行预测,对其 他测量手段没有兼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是结合自噬相关基因,找到一组可以稳定预 测CRC预后的特征基因;二是不需要使用标准化技术平台统一测量,可以兼容 任何类型的测量平台来预测CRC预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基因CD163L1、FAM13B、 HDAC6、HPR、NR2C2、RAB12、SIRT2、TBC1D14、TLK2和TBC1D12的 联合使用在制备用于预测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试剂盒中的应用。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检测自噬基因表达水平的试剂在制备用于预测结直肠 癌病人预后的试剂盒中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试剂用于检测基因CD163L1、 FAM13B、HDAC6、HPR、NR2C2、RAB12、SIRT2、TBC1D14、TLK2和 TBC1D12的表达水平。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预测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试剂盒,其特征在 于,包括用于检测检测基因CD163L1、FAM13B、HDAC6、HPR、NR2C2、 RAB12、SIRT2、TBC1D14、TLK2和TBC1D12的mRNA表达水平的试剂。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预测结直肠癌病人预后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未经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0467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