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河道清出底泥消解的生物酶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89352.0 | 申请日: | 202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8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万松;徐瑞;赵文斌;刘环;路璐;李文婕;熊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16;C12N9/02;C12N9/08;C02F11/02;C02F101/30;C12R1/38;C12R1/01;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6 | 代理人: | 姚东华 |
地址: | 1000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河道 清出底泥 消解 生物 酶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河道清出底泥消解的生物酶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生物酶领域。生物酶制剂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混合生物酶30~60份、营养盐81~110份及微生物混合菌剂,所述微生物混合菌剂使每克所述生物酶制剂中含有不低于35亿cfu的微生物菌;其中,微生物混合菌剂包括:光合菌和施氏假单胞菌,生物酶包括:木质素酶。本发明提供的生物酶制剂可快速降解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以提高污染物降解效率。同时,本发明提供的生物酶制剂能够减少底泥水分,并促进有益菌群的加速繁殖快速,使之占据反应环境内的优势生态位,通过改变反应环境的pH、氧气浓度及温度等,抑制硫化菌、乳杆菌等有害细菌的产生并杀死虫卵,大幅度降低底泥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河道清出底泥消解的生物酶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因水利、地表水水质提升等工程的需求,不断有河道、湖泊等地表水底泥被清出水底。底泥是水中污染物的收集体,水体中大量的污染物会富集在底泥中,水污染物往往来自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除了常规污染物外,其中常常含有很多难以被微生物降解的污染物,如木质素、纤维素、表面活性剂等,这些污染物均会通过沉降、吸附等作用沉积在底泥中。因此,如果不对清出底泥进行有效处理,其富集的污染物会在填埋、焚烧等过程中,污水土壤、地下水或空气等。
底泥中的污染物通常具有密度大、易吸附等特点,因此在底泥中各种污染物质通过化学作用或物理作用吸附在一起,甚至相互包裹,为后续的污染物处理带来极大的困难,从而降低了污染物降解效率。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河道清出底泥消解的生物酶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该生物酶制剂可快速降解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以提高污染物降解效率。同时,本发明提供的生物酶制剂能够减少底泥水分,并促进有益菌群的加速繁殖快速,使之占据反应环境内的优势生态位,通过改变反应环境的pH、氧气浓度及温度等,抑制硫化菌、乳杆菌等有害细菌的产生并杀死虫卵,大幅度降低底泥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河道清出底泥消解的生物酶制剂,其原料按重量份计,包括混合生物酶30~60份、营养盐81~110份及微生物混合菌剂,所述微生物混合菌剂使每克所述生物酶制剂中含有不低于35亿cfu的微生物菌;其中,所述微生物混合菌剂包括:光合菌和施氏假单胞菌,所述生物酶包括:木质素酶。
进一步地,所述微生物混合菌剂还包括:反硝化菌、酵母菌、硝化菌和乳酸菌。
进一步地,所述光合菌、所述反硝化菌、所述酵母菌、所述硝化菌、所述施氏假单胞菌和所述乳酸菌按有效活菌数的比为(10~17):(11~20):(13~17):(15~18):(14~18):(10~16)。
进一步地,所述光合菌的有效活菌数为4.75~6.13亿cfu/克,所述反硝化菌的有效活菌数为5.24~7.21亿cfu/克;所述酵母菌的有效活菌数为6.88~8.49亿cfu/克,所述硝化菌的有效活菌数为5.92~7.83亿cfu/克,所述施氏假单胞菌的有效活菌数为3.99~5.48亿cfu/克,所述乳酸菌的有效活菌数为6.24~8.47亿cfu/克。
进一步地,按重量份计,所述混合生物酶包括:
α淀粉酶16~19份、βLetamase酶14~16份、脂肪酶21~28份、纤维素酶17~21份、半纤维素酶13~16份、木质素酶15~19份、乳糖酶11~15份。
进一步地,按重量份计,所述营养盐包括:
墨角藻多糖35~47份、石枝藻属钙盐藻36~43份、硅灰石0.8~1.7份、白云石0.4~0.85份、果寡糖10~15份、琼脂培养基22~27份、丝光沸石0.45~0.6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893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