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海工混凝土耐蚀钛合金网结构的制备工艺与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582648.X | 申请日: | 2020-06-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021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 发明(设计)人: | 常辉;牛京喆;郭艳华;董月成;淡振华;李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21F27/10 | 分类号: | B21F27/10;B21F27/20;B21F23/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行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04 | 代理人: | 王菊花 |
| 地址: | 21181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钛合金 结构 制备 工艺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钛合金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海工混凝土耐蚀钛合金网结构的制备工艺与系统,包括送丝器、接丝板、驱动器以及焊接系统。送丝器用于将钛合金丝材送至接丝板;驱动器设置在送丝通道的末端,接丝板设置在驱动器上,驱动接丝板在驱动器表面的X‑Y方向运动以及转动;接丝板具有基底以及从基底向上形成的阵列式槽位,阵列式槽位沿着基底的高度方向至少包括沿着第一方向的第一层槽位和沿着第二方向的第二层槽位,驱动器按照逐条、逐层铺设的方式控制移动和/或转动接丝板以在接丝板上形成至少两层交叉的网状结构的钛合金丝材;焊接系统用于在所述钛合金丝材的交叉位置进行点焊。本发明可实现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海洋工程用钛合金网生产工艺,提高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钛合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海工混凝土耐蚀钛合金网结构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海洋环境下,海浪与潮汐的作用会对临海和海洋建筑物、构筑物造成不断冲击。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桥墩、护坡等结构的耐蚀性能无法满足高盐高湿度等海洋条件下的建筑物强度和耐腐蚀要求。因此,现有技术提出一种高性能的海工钛筋混凝土支撑装置及其制备工艺,揭示了一种海工钛筋混凝土的支撑装置,例如护墙或者立柱建筑构件,包括混凝土基材以及包裹在基材中的钛合金筋结构。优选的,钛合金筋结构采用钛合金棒材,交织地形成增强支撑,浇筑在混凝土基材中。如此,通过采用钛合金筋材形成混凝土基材的增强结构,替换替换易腐蚀的HRB400与普通钢丝网等系列钢材,以提高整体建筑构件的耐腐蚀性能和稳定性,提高使用寿命。
结合海工混凝土领域的使用和测试来看,上述应用能够在强度等性能相当的前提下提高桥墩等构件的耐腐蚀性能,提高使用寿命。在工艺中,采用钛合金棒材进行增强,形成笼式结构,浇筑到混凝土中,但对于海洋地基、临海建筑和护坡等结构来说,除了核心的框架和梁结构的增强,还包括对海洋建筑地基及减小建筑周边由于海浪冲刷而引起的水土流失的需要,需要利用耐蚀性能和强度等机械性能优异增强结构进行建筑浅层、内层和进行地基加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CN109184082A高性能的海工钛筋混凝土支撑装置及制备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针对现有技术中缺乏海工混凝土耐蚀钛合金网结构的制备系统的问题,提出一种海工混凝土耐蚀钛合金网结构的制备方法与制备系统,实现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海洋工程用钛合金网生产工艺,提升钛合金网的制备效率与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扩大海洋工程用钛合金应用领域。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海工混凝土耐蚀钛合金网结构的制备系统,包括送丝器、接丝板、驱动器以及焊接系统,其中:
所述送丝器具有适配于钛合金丝材的送丝通道,用于将钛合金丝材轧制线拉出的钛合金丝材送至接丝板;
所述驱动器设置在送丝通道的末端,接丝板设置在驱动器上,所述驱动器被设置成用于驱动所述接丝板在驱动器表面的X-Y方向运动以及转动;
所述接丝板具有基底以及从基底向上形成的阵列式槽位,所述阵列式槽位沿着基底的高度方向至少包括沿着第一方向的第一层槽位和沿着第二方向的第二层槽位,所述驱动器被设置成按照逐条、逐层铺设的方式控制移动和/或转动所述接丝板以在所述接丝板上形成至少两层交叉的网状结构的钛合金丝材;
所述焊接系统被设置用于在所述钛合金丝材的交叉位置进行点焊。
优选地,所述制备系统还包括转移机构,被设置用于将接丝板转移至焊接系统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送丝通道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入口对接钛合金丝材轧制线的末端,所述出口朝向所述接丝板上的阵列式槽位。
优选地,所述送丝器具有本体以及通过本体形成的U型槽,U型槽构成所述送丝通道,所述U型槽内设置滚轮以通过滚轮的同向运动来驱动钛合金丝材的送丝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8264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