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触变厌氧型磁钢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578206.8 | 申请日: | 2020-06-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048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 发明(设计)人: | 年福伟;邱福;董永路;黄长青;赵树录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雄中科院孵化器运营有限公司;国科广化(南雄)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中科院广州化学所韶关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 |
| 主分类号: | C09J175/16 | 分类号: | C09J175/16;C09J163/10;C09J11/04;C09J11/06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饶周全 |
| 地址: | 512400 广东省韶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触变厌氧型 磁钢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触变厌氧型磁钢胶,其特征在于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成分组成:
聚氨酯丙烯酸酯:30~50%
环氧丙烯酸树酯:30~50%
三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0~20%
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或羟丙酯:0~20%
阻聚剂:0.01~1%
促进剂:0.01~5%
引发剂:0.1~3%
螯合剂:0.1~5%
触变剂:0.1~4%
偶联剂:0.1~3%
助活性剂:0.1~8%
各组分为质量之和为100%,且三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或羟丙酯的含量不同时为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变厌氧型磁钢胶,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氨酯丙烯酸酯由NCO官能团≥2的异氰酸酯与二元醇在月桂酸二丁锡的催化下反应,再用甲基丙烯酸羟基酯封端;
所述环氧丙烯酸树脂由环氧树脂与甲基丙烯酸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合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变厌氧型磁钢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氰酸酯为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聚合MDI、碳化二亚胺改性MDI、己二醇二异氰酸酯的两聚体或三聚体、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的两聚体或三聚体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二元醇为聚醚二元醇、聚酯二元醇、聚碳酸酯二元醇,乙二醇、丙二醇、1,4-丁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二缩二乙二醇、一缩二丙二醇和季戊四醇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变厌氧型磁钢胶,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氧树脂包括双酚A型环氧树脂、酚醛型环氧树脂和脂环族环氧树脂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催化剂为胺类或三苯基磷。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触变厌氧型磁钢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变剂为疏水型气相二氧化硅或经过六甲基二硅氮烷处理的气相二氧化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变厌氧型磁钢胶,其特征在于:
所述阻聚剂为对苯二酚、对羟基苯甲醚、对叔丁基邻苯二酚、2,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促进剂为的N,N-二甲基苯胺、四甲基硫脲、邻苯甲酰磺酰亚胺、三丁胺、三乙胺、乙酰苯肼中的至少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变厌氧型磁钢胶,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发剂为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二叔丁基、过氧化二叔戊基、异丙苯过氧化氢、过氧化苯甲酰、叔丁基过氧化氢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的螯合剂为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或四钠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变厌氧型磁钢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偶联剂为KH560、KH550和KH792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助活性剂可以是富马酸、顺丁烯二酸、甲基丙烯酸和丙烯酸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触变厌氧型磁钢胶中还加入质量百分比为0.01~1%的有机染料。
9.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触变厌氧型磁钢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按照配方量分别称取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和环氧丙烯酸树脂,然后加热溶解并混合均匀,再依次加入活性稀释剂调粘,接着加入阻聚剂、助活性剂、促进剂、螯合剂、偶联剂混合均匀,降温至室温后再加入触变剂、有机染料和引发剂,待混合均匀后即得到厌氧型磁钢胶。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触变厌氧型磁钢胶在粘合金属表面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雄中科院孵化器运营有限公司;国科广化(南雄)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中科院广州化学所韶关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未经南雄中科院孵化器运营有限公司;国科广化(南雄)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中科院广州化学所韶关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8206.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下一篇:驱动方法、驱动电路及其开关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