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干坞格构式地下连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62872.2 | 申请日: | 2020-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195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巫东辉;秦明霞;王金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江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18 | 分类号: | E02D5/18;E02D15/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智远创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619 | 代理人: | 卓幼红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干坞格构式 地下 结构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一种干坞格构式地下连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连墙基于双十字连接头、工字连接头连接的方法,包括测量定位、导墙制作、对应呈“H”的设计,形成“H”形成槽、在平地上采用槽钢焊成格栅状,制成数个钢筋笼、在地下连续墙依次下放钢筋笼,在呈“H”形的地下连续墙,其纵向一、纵向二的钢筋笼之间的纵向连接采用工字连接头进行连接;其横向处的钢筋笼之间的连接采用双十字连接头进行连接、连接好后,洗刷连接头、设计接头箱位置,安放接头箱、连续墙混凝土浇筑成形。本地连墙设计成“H”形,有效的针对干坞的设置施工,整体增强了地下连续墙的钢性与强度,达到有效的挡土挡水和承重结构的实现。横向处的钢筋笼之间的连接采用双十字连接头进行连接,纵向一、纵向二与横向处交接处采用“T”字形钢筋笼,更好的增加地下连续墙的自平稳性,抗剪、抗扭型。施工后的质量完全可得到保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连墙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干坞格构式地下连墙结构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地下连续墙就是用专用设备沿着深基础或地下构筑周边采用泥浆护壁开挖出一条具有一定宽度与深度的沟槽,在槽内设置钢筋笼,采用导管法在泥浆中浇筑混凝土,筑成一单元墙段,依次顺序施工,以某种接头方法连接成的一道连续的地下钢筋混凝土墙,以便基坑开挖时防渗、挡土,作为邻近建筑物基础的支护以及直接成为承受直接荷载的基础结构的一部分。
地下连续墙具有结构刚度大、整体性、抗渗性和耐久性好的特点,可作为永久性的挡土挡水和承重结构;能适应各种复杂的施工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可紧靠已有建筑物施工,施工时基本无噪音、无震动,对邻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影响较小。
现有技术中的应用于干坞地区,由于环境要求的特殊性,其地下墙设计要考虑本身增加连续性、抗剪型、连接的防水性、连接处质量要求,其整体质量都强度要求比较高,地下连续墙在地下制作,不仅施工工艺复杂,而且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因此,针对以上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干坞格构式地下连墙结构的施工方法,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坞格构式地下连墙结构的施工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增加连续性、抗剪型、连接的防水性、连接处质量要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干坞格构式地下连墙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下连墙基于双十字连接头、工字连接头连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测量定位,根据坞口大小测定,在坞口的内围设计成呈“H”地下连续墙;
S2、导墙制作,依据坞口的内围形成的“H”形,作出对应导墙设计;
S3、对应呈“H”的设计,形成“H”形成槽;
S4、在平地上采用槽钢焊成格栅状,制成数个钢筋笼;
S5、在地下连续墙依次下放钢筋笼,在呈“H”形的地下连续墙,其纵向一、纵向二的钢筋笼之间的纵向连接采用工字连接头进行连接;其横向处的钢筋笼之间的连接采用双十字连接头进行连接;
S6、连接好后,洗刷连接头;
S7、设计接头箱位置,安放接头箱;
S8、连续墙混凝土浇筑成形。
所述的步骤S1测量定位,设计“H”形时,同时考虑包括如下:
1)干坞基坑内侧贴近地下连续墙7.45m范围内(坞口范围除外)采用φ850@600mm三轴搅拌桩进行格栅式加固,干坞其余范围采用φ500mm@1500mmCFG桩(正方形布置)进行加固,桩长按进入粉土、粉质粘土层不小于4.5m、全风化岩不小于1.5m、强风化岩不小于1m、或中(微)风化岩不小于0.5m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江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煤江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28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凝土生产用粉料添加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消防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