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道路便捷充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52997.7 | 申请日: | 2020-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53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张俊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俊华 |
主分类号: | B60L53/30 | 分类号: | B60L53/30;B60L53/35;B60L53/66;B60L5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道路 便捷 充电 系统 | ||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道路便捷充电系统,充电输出装置可设置在道路的两侧,只需要在道路两侧铺设电缆以及设置对应的电源立柱,无需对已建成路面进行改造施工,有效降低道路升级成本,而且充电方式简单,用户只需要将感应磁卡插入在智能用电读卡装置的专用卡槽里,感应器自动感应到路边有车辆行驶充电电源,启动开关,控制车辆左侧顶上端的机械手,自动伸高伸长向左边的道路的电源接触后,即可实现车辆行驶时的用电和对车内电池组的充电;实现一对多车的充电,当电动汽车变道时,打开转弯灯,机械手自动回到车顶的初始位置,可以有效提升电动车对电池的续航顾虑,当道路全部实行了这种装置后,有利于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汽车便捷充电道路系统。
背景技术
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长期问题。随着美国表示回归COP1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和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被纳入到其中,以及主要国家积极实施能源和环境保护战略,全球进入了真正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问题的时代。交通运输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三大问题是否有效解决直接影响到人类共同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
作为汽车领域的未来趋势之一,电动车辆现今已得到全世界范围的关注。相比传统的内燃汽车,电动车辆在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三大问题上表现更为理想。因此,电动车辆已经开始了逐渐普及的脚步。
但是,电动车辆还有在短时间内难以克服的弱点,其中之一就是电池续航的问题得不到安全的保障。传统的内燃汽车只要在加油站加满油就可以马上继续上路,但是电动车辆充电的时间要比传统内燃汽车加油时间长很多,并且充电桩又少又难找,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电动车辆的普及应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道路便捷充电系统,可实现对电池模块的充电和用电;同时可实现一对多车的同时充电和用电状态,而且可实现边走边充的充电模式,有效提升电动车续航里程,有利于推广电动汽车的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能源汽车道路行驶便捷充电用电系统,包括安装在行驶道路两侧的充电输出装置、安装于电动汽车上的电力接收装置、安装在电动汽车上的电力收费装置;所述电力收费装置包括感应磁卡、与电动汽车内的电池模块电性连接的控制开关、安装在电动汽车内的智能用电读卡装置、安装在电动汽车内的开关控制电路板;其中开关控制电路板分别与智能读卡装置以及控制开关合理连接;
所述汽车电力接收装置包伸缩驱动装置、旋转驱动装置、电动伸缩杆、机械手,其中伸缩驱动装置、旋转驱动装置、电动伸缩杆均与控制开关电路板电性连接;其中该所述伸缩驱动装置安装在电动汽车上,且伸缩驱动装置驱动旋转驱动装置沿竖直方向升降,且旋转驱动装置与电动伸缩杆的一端驱动连接,并带动电动伸缩杆在水平面上旋转,且电动伸缩杆的另一端与机械手固定连接,且该机械手上设置有与电源板条对应的碳刷组件,其中电动伸缩杆内设置有连接导线,其中连接导线的一端与机械手上的碳刷组件电性连接,所述连通导线的另一端通过控制开关与电动汽车上的电池模块电性连接;
所述充电输出装置包括铺设在行驶道路两侧的充电电缆、设置在行驶道路两侧的且沿行驶道路方向等距分布的若干根电源立柱、架设在位于同一侧的若干根电源立柱之间的充电轨道、架设在充电轨道上的条形电源板条;其中电源立柱内设置有高压导线,其中高压导线的一端与充电电缆电性连接,所述高压导线的另一端与充电轨道上的电源板条电性连接;
其中所述驱动电动伸缩杆沿竖直方向移动,并使得电动伸缩杆上的机械手与充电轨道对齐,且所述旋转驱动装置驱动电动伸缩杆上的机械手与充电轨道配装,且机械手上的碳刷组件与电源板条连接,这样机械手牢牢的抓住电源板条并在上面随着车的行驶而平稳滑行。
进一步,所述充电输出装置还包括架设在位于同一侧的若干根电源立柱顶端的长条形遮雨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俊华,未经张俊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529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