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包载蛋白多肽类药物外泌体的口服递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31190.5 | 申请日: | 202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690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黄园;吴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46 | 分类号: | A61K47/46;A61K38/28;A61K9/00;A61P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蛋白 多肽 类药物 外泌体 口服 递送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载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外泌体口服递送系统及其应用。研究发现,通过超声方法可将蛋白多肽类药物导入外泌体中,外泌体无需任何修饰即能较快地穿过黏液层,通过主动靶向作用高效进入细胞,在胞内实现药物的内涵体‑溶酶体逃逸,并具有较高的上皮细胞基底侧出胞效率,最终表现出良好的体内递药效率。本发明展示了一种简单、高效且安全的口服递药系统,在医药领域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载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外泌体的制备方法及口服递送中的应用,属于药物制剂领域。
背景技术
蛋白多肽类药物具有胃肠道稳定性差、透膜性低等特点,难以实现口服给药。纳米递药系统能够有效提高大分子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胃肠道稳定性,并能有效控制药物的释放,因而被广泛用于口服递药的研究。为将药物高效递送至血液循环,纳米递药系统需跨过肠道多重吸收屏障,包括黏液扩散屏障、肠上皮细胞顶侧膜入胞屏障和基底侧出胞屏障(Adv Drug Deliv Rev2018,124,1-2)。目前,针对克服黏液扩散屏障与入胞屏障的手段较多,但纳米递药系统从基底侧出胞的效率往往较低,极大地限制了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Drug Discov Today2016,21,856-863)。
纳米递药系统由肠上皮细胞基底侧“出胞难”的原因主要包括:(1)纳米粒入胞后进入内涵体/溶酶体,其中的酸性环境和大量水解酶使药物稳定性降低,并且一定程度降低了纳米粒的出胞速率;(2)受肠上皮细胞极性的影响,较大部分药物由顶侧膜外排返回肠腔,而非由基底侧转运至血液循环。为解决上述问题,有研究者利用内涵体逃逸肽或阳离子材料帮助纳米粒与药物实现内涵体逃逸(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8,10,9315-9324;J Control Release,2011,151,220-228)。然而经典的逃逸肽在胃肠道的稳定性较差,限制了逃逸作用的发挥;而帮助逃逸的阳离子材料的毒性和免疫原性较大,不利于长期口服给药。为提高基底侧出胞效率,有研究者将靶向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纳米粒与LDLR信号通路调节剂共同给药(Nanoscale 2018,10,1494-1507),但仍未解决安全性问题,且递药体系较为复杂。
天然来源的生物材料具有免疫原性低、生物相容高的优点。外泌体是一类细胞外囊泡,被认为是天然的“特洛伊木马”,其中包载着多种内源性、具有生理活性的大分子物质(如DNA、miRNA、mRNA和蛋白)(Adv Mater 2019,31,e1802896)。外泌体与受体细胞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物质交换,将其中的大分子物质递送至胞内,实现细胞间信号传导。在注射给药途径中,外泌体被用作核酸类药物的新型递送载体,外泌体的包载可显著提高siRNA、mRNA等药物的治疗效果(J Control Release 2019,308,119-129;Nat Biomed Eng2020,4,69-83)。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外泌体中内源性或导入的外源性大分子物质,如CD63、存活蛋白siRNA等,能够实现溶酶体逃逸,进入受体细胞的胞质中(J Control Release2019,311,43–49;J Virol 2018,92,e01578-18;ACS Nano 2020,14,4,4444-4455)。但上述基于外泌体的递送系统是通过注射途径给药。此外,采用传统的电致孔法或药物外泌体共孵育方法,将蛋白多肽类药物包载入外泌体中的效率较低。因此,将外泌体作为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口服递送载体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研究中口服递药系统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人通过创造性的研究首次将外泌体作为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纳米递送载体。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基于载蛋白多肽类药物外泌体的口服递药系统,在克服肠道吸收屏障的药物组合物/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作为具体的实施方案之一,所述载药外泌体平均粒径范围约50-200nm;所述蛋白多肽类药物质量占载药外泌体总质量的0.1%~90%(w/w)。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11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