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超声传感功能的椎板咬骨钳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31109.3 | 申请日: | 2020-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89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杭栋华;罗杨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B17/16 | 分类号: | A61B17/16;G08B21/02;G08B3/10;H04R17/00;A61B9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韬法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3 | 代理人: | 朱丽华 |
地址: | 2000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超声 传感 功能 椎板咬骨钳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超声传感功能的椎板咬骨钳,包括固定钳片、活动钳片和手柄部分,还包括超声传感机构,超声传感机构包括设置在固定钳片前端的超声换能器和设置在手柄部分的超声控制模块,以及与超声控制模块连接的蜂鸣器,超声换能器用于检测固定钳片与活动钳片咬口处是否存在软组织,超声控制模块用于向超声换能器提供电信号,并接收超声换能器回传的回波电信号,再根据回波电信号控制蜂鸣器启闭。本发明通过增设超声传感机构,能实现手术中对咬骨钳咬口处的骨质和软组织的准确快速识别,在检测到咬口处有软组织时,发出峰鸣报警,提醒术者,有效避免咬骨钳对软组织的损伤,大大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且结构简单、可拆卸,满足术后消毒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超声传感功能的椎板咬骨钳。
背景技术
椎板咬骨钳是脊柱外科的常用手术器械,用于椎管内外异常增生骨质的精准去除。使用时,靠活动钳片在固定钳片上的滑动使两刃口实现对接来完成对椎板骨及其他脊柱骨的咬切和修整。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椎板咬骨钳(Kerrison咬骨钳,又称冲击式枪式椎板咬骨钳,简称枪钳)是脊柱外科最主要的手动器械,有将近50年的历史,主要用于咬除椎板和异常增生的骨质以解除脊髓和神经根受到的压迫。具体操作时手术者握持手柄,使相互嵌合的两个钳片咬口咬合,可切除咬口面积大小的骨质。该咬骨钳效率低,并且由于增生骨质和脊髓与神经根存在粘连,之间没有明确易分的界限。这样该咬骨钳每次用于咬骨时都有可能损伤到神经、血管等软组织,出现脑脊液漏、一侧肢体瘫痪等医源性事故。所以该椎板咬骨钳对手术者的经验依赖性太强,手术安全性差。
过去10年来,虽然已经出现了多种改进型椎板咬骨钳,如高速磨钻(High-speeddrills,HSDs)、超声骨刀(ultrasonic BoneScalpel,UBS)、超声抽吸器以及脊柱减压系统,但这些咬骨钳仍没有解决准确区别骨质与软组织,避免咬骨钳对软组织损伤的问题。近期,Pflugmacher分析了美国卫生保健研究与质量管理局和全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两项全美范围的超大型管理性数据库(administrative databases)中,患者发生与上面几种器械相关的脑脊液漏的数据,并且依据针对这几种减压工具的单项文献报道作了校准,结论是总体脑脊液漏发生率都在3.5%左右。由于医源性脑脊液会明显增加患者术后不良事件(比如髓内感染和顽固性腰腿痛等)的发生率,并且增加住院周期和费用,因此,3.5%的脑脊液漏发生率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事件。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椎板咬骨钳在结构、方法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如何能创设一种新的具有超声传感功能的椎板咬骨钳,使其能在手术过程中准确区别骨质与软组织,避免咬骨钳对软组织的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并且结构简单易拆装,易消毒,便于清洗,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超声传感功能的椎板咬骨钳,使其能在手术过程中准确区别骨质与软组织,避免咬骨钳对软组织的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并且结构简单易拆装,易消毒,便于清洗,从而克服现有的椎板咬骨钳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超声传感功能的椎板咬骨钳,包括固定钳片、活动钳片,和带动所述活动钳片在所述固定钳片上滑动的手柄部分,还包括超声传感机构,所述超声传感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钳片前端的超声换能器,和设置在所述手柄部分的超声控制模块,以及与所述超声控制模块连接的蜂鸣器,所述超声换能器与所述超声控制模块的连接线设置在所述固定钳片内部,所述超声换能器用于检测位于所述固定钳片与活动钳片咬口处的软组织,所述超声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超声换能器提供电信号,并接收所述超声换能器回传的回波电信号,再根据回波电信号控制所述蜂鸣器启闭。
进一步改进,所述超声换能器采用压电陶瓷换能器。
进一步改进,所述压电陶瓷换能器的外壳体厚度小于1mm,直径小于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311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喷砂机加砂机构
- 下一篇:一种生态养殖车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