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528498.4 | 申请日: | 2020-06-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438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 发明(设计)人: | 沈烋台;曹奉铉;全栽永;崔炳大;金亨珉;金振龙;黄光寿;姜俊声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6H3/46 | 分类号: | F16H3/46;B60K6/365 |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张微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动力 电动 车辆 传输 装置 | ||
1.一种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所述动力传输装置包括:
输入轴,配置为接收发动机扭矩;
电动机轴,配置为接收电动机/发电机的扭矩;
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第一旋转元件、第二旋转元件和第三旋转元件,并且安装在所述输入轴上;
第二行星齿轮组,具有第四旋转元件、第五旋转元件和第六旋转元件,并且安装在所述输入轴上;
第一轴,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旋转元件,并且选择性地连接至所述输入轴和所述电动机轴中的每一者;
第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旋转元件和所述第五旋转元件,并且分别选择性地连接至所述输入轴、所述电动机轴以及变速器壳体;
第三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旋转元件和所述第四旋转元件,并且选择性地连接至所述变速器壳体;
第四轴,固定连接所述第六旋转元件和输出齿轮;以及
多个接合元件,包括至少一个离合器和至少一个制动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输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被形成为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具有作为所述第一旋转元件的第一太阳轮、作为所述第二旋转元件的第一行星架以及作为所述第三旋转元件的第一齿圈,并且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被形成为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具有作为所述第四旋转元件的第二太阳轮、作为所述第五旋转元件的第二行星架以及作为所述第六旋转元件的第二齿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输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接合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离合器包括:
第一离合器,安装于所述第一轴与所述输入轴之间;和
第二离合器,安装于所述第二轴与所述输入轴之间;
所述多个接合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制动器包括:
第一制动器,安装于所述第二轴与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和
第二制动器,安装于所述第三轴与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且所述多个接合元件还包括:
第一爪式离合器,安装于所述第一轴与所述电动机轴之间;以及
第二爪式离合器,安装于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电动机轴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输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包括:
离合器鼓,连接至所述电动机轴,具有由所述变速器壳体旋转支撑的内周,并且在所述离合器鼓的内侧和外侧分别形成有第一鼓齿轮和第二鼓齿轮;
第一轴齿轮,形成在所述第一轴上;
第一离合器活塞,安装于所述离合器鼓的内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鼓齿轮接合的第一导向齿轮,形成有与所述第一轴齿轮接合的第一离合器齿轮以将所述电动机轴的扭矩传输至所述第一轴,与所述离合器鼓形成第一液压腔,并且由弹性构件支撑;以及
第一反作用活塞,安装于所述离合器鼓的内部,由第一卡环支撑,并且与所述第一离合器活塞形成第二液压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输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与所述第一爪式离合器共用离合器鼓,并且
所述第二爪式离合器包括:
第二轴齿轮,形成在所述第二轴上;
第二离合器活塞,安装于所述离合器鼓的外部,形成有与第二鼓齿轮接合的第二导向齿轮,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轴齿轮接合的第二离合器齿轮以将所述电动机轴的扭矩传输至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离合器鼓形成第一液压腔,并且由弹性构件支撑;以及
第二反作用活塞,安装于所述离合器鼓的外部,由第二卡环支撑,并且与所述第二离合器活塞形成第二液压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输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接合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离合器包括:
第一离合器,安装于所述第一轴与所述输入轴之间;
第二离合器,安装于所述第二轴与所述输入轴之间;
第三离合器,安装于所述第一轴与所述电动机轴之间;和
第四离合器,安装于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电动机轴之间,并且所述多个接合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制动器包括:
第一制动器,安装于所述第二轴与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和
第二制动器,安装于所述第三轴与所述变速器壳体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2849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