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铝合金亮饰条的时效处理方法、车身亮饰条以及时效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15804.0 | 申请日: | 2020-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30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尚贵才;兰谢宝;周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耀汽车铝件(福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00 | 分类号: | C21D9/00;C22F1/04;B60R1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3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铝合金 亮饰条 时效 处理 方法 车身 以及 设备 | ||
1.一种铝合金亮饰条的时效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S10.获得所需的基材;
S20.将所述基材装入周转车,并转运至等待区域进行自然时效;其中,所述等待区域具有多个设置有次序标记的停放工位;
S30.重复步骤S20,以将多个所述周转车按所述次序标记摆放在各所述停放工位内;
S40.根据所述次序标记将周转车按预设的数量分为多个组别,并按摆放顺序对同一组别内的周转车在输送工位上进行摆放;
S50.驱动输送工位进入时效炉,以使基材进行人工时效;
S60.对多个组别的周转车上的基材进行人工时效;
其中,所述输送工位上设置有导流罩,所述时效炉能够向导流罩吹出热气流,以使热气流通过导流罩为多个所述周转车上的基材加热;
所述摆放顺序为:
根据基材在等待区域内的自然时效时间,将多个所述周转车摆放成截面为矩形的组合体;
在所述矩形上,以接近地面的第一边和靠近导流罩的第二边的交点为原点,建立有XN-YM坐标系;
在所述XN-YM坐标系中,对比任意两辆周转车的坐标位置;
当N值相同,M值不同时,自然时效时间长的基材所对应的周转车摆放在M值较小的位置;
当M值相同时,N值不同时,自然时效时间长的基材所对应的周转车摆放在N值较小的位置;
当N值和M值均不同时,自然时效时间长的基材所对应的周转车摆放在N值较小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时效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所需的基材包含以下步骤:
S101.铝棒加热:将铝棒等温加热到450~530℃,加热时间100~300s;
S102.挤压成型:将挤压模具加热至450~520℃后保温,将铝棒推入挤压模具成型后,经挤出口挤出得到型材;
S103.冷却:型材经过风冷后温度低于320℃,进入冷床;
S104.矫直:经过空冷后,型材温度低于55℃进行矫直;
S105.将冷却后的型材进行锯切后,获得所述基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时效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所述组别内,每相邻两台所述周转车上的基材之间自然时效的时间差值为20~60mi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时效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0和所述步骤S50之间还包含以下步骤:
S41.确定同一组别内基材所对应的自然时效时间范围,对照人工时效参数表调整所述时效炉的保温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时效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得所述人工时效参数表的步骤有:
M10.获得多段具有不同自然时效时间的基材的样件;
M20.将周转车装载所述样件后,进行人工时效处理,以获得在不同自然时效时间条件下的所述样件在人工时效后的屈服强度参数;
M30.根据所需的屈服强度范围,对照所述屈服强度参数,以选取自然时效时间的范围作为基准范围;
M40.根据所述基准范围的上限和下限,确定超基准范围和负基准范围;
M50.将预设的时效炉保温温度作为所述基准范围所对应的保温温度,并进行温度补偿,以获得超基准范围和负基准范围所对应的保温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时效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温度为150℃,所述超基准范围所对应的保温温度为152℃,所述负基准范围所对应的保温温度为148℃。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时效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基准范围为0~8h,所述基准范围为8~20h,所述超基准范围为>20h。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时效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个组别中,每一组的周转车的数量为4个或6个或8个或12个或16个,且可根据所述摆放顺序,将多个所述周转车在输送工位上摆放为单层或多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耀汽车铝件(福建)有限公司,未经福耀汽车铝件(福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1580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线性融合模型的遥感影像时空融合方法
- 下一篇:一种环保大数据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