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离子渗透型不粘炒锅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07426.1 | 申请日: | 2020-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3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黄德昶;李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玖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02;B05D1/02;B05D7/14;B05D7/24;C23C10/36;C23C12/00 |
代理公司: | 成都时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50 | 代理人: | 田高洁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子 渗透 型不粘 炒锅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离子渗透型不粘炒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材料依次由铸铁基层、渗钇层、氮‑碳‑钇渗入层和油膜层组成。本发明的不粘锅,并未在锅体表面粘接涂层,而是通过本发明的工艺,形成相互渗透的不粘层,该不粘层不会脱落,耐高温、耐氧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不粘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离子渗透型不粘炒锅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的不粘炒锅普遍使用聚四氟乙烯作为不粘层,而由于炒锅在烧油时,锅体温度常常超过200℃,长此以往,聚四氟乙烯层有脱落的风险,误食该涂层会对人体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申请号为201910868557.X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不粘锅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将氮化钛等粉体高速撞击锅体板料形成不粘层的同时,还通过撞击力强化了锅体的硬度,不粘层与锅体在连接区域内互相嵌入,不粘层与锅体的结合力强,再经过打磨和旋压成型及覆底等操作即可获得不粘锅。该发明将不粘层的原料由聚四氟乙烯变成氮化钛,且不粘层由高速撞击形成,总的来说,还是在锅体表面涂覆了一层其他材料的不粘层,仍然有脱落的风险,且随着使用,具有一定硬度的锅铲对锅体表面的损伤,也会造成不粘层的脱落。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离子渗透型不粘炒锅,包括锅体,所述锅体的材料依次由铸铁基层、渗钇层、氮-碳-钇渗入层和油膜层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渗钇层的厚度为10-20μm,所述氮-碳-钇渗入层的厚度为50-80μm,所述油膜层的厚度为10-20μm,锅体的整体厚度0.3-0.5cm。
进一步的,还包括锅把,所述锅把固定在锅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锅体的深度为10-20cm。
上述离子渗透型不粘炒锅的制备方法,
S1.毛坯铸铁锅经过打磨后,放入真空环境中,并在经打磨后的铸铁锅内表面均匀喷涂一层纳米钇粉层,在真空条件下将温度升至700-900℃,使用与铸铁锅内部形状相适配的挤压件挤压纳米钇粉层,持续1-2h,停止施压;S2.将温度降至500-600℃,往真空环境中通入氨气和甲烷,保温5-8h后,将温度降至100-200℃,取出锅体;S3.在锅体表面喷涂一层植物油,然后烘烤10-20min,所得锅体降温至常温即可。
进一步的,挤压件施加压力为0.1-0.5Mpa。
进一步的,所述纳米钇粉层的厚度为0.5-0.8mm。
进一步的,通入氨气和甲烷时,氨气与甲烷的流量比为4:1。
进一步的,S3中烘烤温度为100-150℃。
进一步的,氨气的流量为0.4-0.5m3/h,甲烷的流量为0.1-0.125 m3/h。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以铸铁为原料制备炒锅,依次在炒锅内表面渗钇、氮碳同渗,最后再在铸铁炒锅内表面喷涂一层植物油,在此过程中,钇原子渗入到铸铁炒锅的铁原子之间,形成互相渗透的渗钇层,渗钇层提高了炒锅内表面的抗氧化性,而氮碳同渗层,提高了炒锅内表面的强度,避免锅铲等硬物对炒锅内表面造成划痕,同时,由于氮碳是从表面往内部渗入,渗钇层分成了纯钇层和氮-碳-钇渗入层,氮-碳-钇渗入层大大减小了原子间间距,使得铸铁炒锅内表面更加致密,大大减小了其摩擦系数,因此铸铁锅具有不粘性,而在铸铁炒锅再喷涂一层植物油,植物油进一步渗入铁质毛细孔中,一方面隔绝空气,进一步起到防护作用,另一方面,油脂形成油膜,其润滑作用进一步提高了铸铁炒锅的不粘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玖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四川玖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74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