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船舶舱容测量方法、系统以及终端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07263.7 | 申请日: | 2020-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518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0 |
发明(设计)人: | 杨骏;王杰;张红伟;朱明华;李博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B63B71/00;G01F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倪静 |
地址: | 20191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舶 测量方法 系统 以及 终端 | ||
1.一种船舶舱容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输入目标舱室内部多个部件的部件模型,并进行预处理;
对经过预处理的各所述部件模型进行合并,得到单一零件体模型;
输入目标舱边界模型并选取所述边界模型的内部边界,以建立总舱容模型;
根据所述单一零件体模型以及总舱容模型,得到净舱容模型;
利用创建的待测液面对所述净舱容模型进行切割,获得用于计算在所述待测液面高度下的舱容容积的舱容计算模型;
将不同高度的多个待测液面分别输入至所述舱容计算模型,以生成并输出汇合各所述不同高度的待测液面以及与所述待测液面对应的舱容容积的舱容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舱容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模型与三维船舶生产设计模型相关;其中,所述三维船舶生产设计模型包含所述目标船舱的各部分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舱容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目标舱边界模型并选取所述边界模型的内部边界,以建立总舱容模型:
输入基于包含所述目标船舱信息的三维船舶生产设计模型获得的目标舱边界模型;
根据所述目标边界模型选取封闭边界曲面,以建立封闭的总舱容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舱容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单一零件体模型以及总舱容模型,得到净舱容模型:
利用布尔减运算,将所述总舱容模型减去所述单一零件体模型,得到净舱容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舱容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创建的待测液面对所述净舱容模型进行切割,获得用于计算在所述待测液面高度下的舱容容积的舱容计算模型:
以舱室底板内表面为基准面,以设定的偏移阈值进行偏移,以创建对应不同高度的待测液面;
利用所述待测液面对所述净舱容模型进行切割;
获得用于计算在所述待测液面的高度下的舱容容积的舱容计算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舱容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不同高度的多个待测液面分别输入至所述舱容计算模型,以生成并输出汇合各所述待测液面高度以及与所述待测液面高度对应的舱容容积的舱容表包括:
将以舱室底板内表面为基准面偏移定义的多个不同高度的待检测液面输入所述舱容计算模型,进行批量计算得到不同高度的所述待测液面的舱容容积;
将所述待测液面与所述待测液面对应的舱容容积导出,以生成舱容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舱容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的方式包括:对各所述部件模型分别进行轻量化,以得到多个经过轻量化的部件模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舱容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部件模型包括:结构模型、管路模型、铁舾件模型中的一种或多种。
9.一种船舶舱容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部件模型输入模块,用于输入目标舱室内部多个部件的部件模型,并进行预处理;
合并模块,连接部件模型输入模块,用于对各经过预处理后的所述部件模型进行合并,得到单一零件体模型;
总舱容模型模块,用于输入目标舱边界模型并选取所述边界模型的内部边界,以建立总舱容模型;
净舱容模块,连接所述合并模块以及总舱容模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单一零件体模型以及总舱容模型,得到净舱容模型;
舱容计算模型模块,连接所述总舱容模型模块以及净舱容模块,用于利用创建的待测液面对所述净舱容模型进行切割,获得用于计算在所述待测液面高度下的舱容容积的舱容计算模型;
舱容容积计算模块,连接所述舱容计算模型模块,用于将不同高度的多个待测液面分别输入至所述舱容计算模型,以生成并输出汇合各所述不同高度的待测液面以及与所述待测液面对应的舱容容积的舱容表。
10.一种船舶舱容测量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船舶舱容测量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726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