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笔记本外壳缺陷检测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506253.1 | 申请日: | 2020-06-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65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9 |
| 发明(设计)人: | 请求不公布姓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数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21/89 | 分类号: | G01N21/89 |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20 | 代理人: | 李朝虎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笔记本 外壳 缺陷 检测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笔记本外壳缺陷检测设备,主要由产品定位模组、上料模组、反面检测模组、换手位置、换手模组、检测模组、旋转模组和下料位组成,通过产品定位模块将产品固定在特定的位置,产品在检测通道内移动过程中,先检测底面,再通过旋转模组的旋转检测其余的五个面板,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使每个面板都进行了检测,提高了检测的精度,整个检测过程脱离人工,用视觉系统替代人眼来识别缺陷,提高工作效率及检测的准确性保证产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板缺陷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笔记本外壳缺陷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社会不断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检测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现有的检测设备通常是将产品某个面固定在承载台上,通过移动检测装置来检测产品的各个面板,检测装置的移动不仅需要占用很大的空间,且对产品面板的检测也不全面,产品的支撑面不能同时检测到;现有的检测设备尤其是对笔记本电脑的检测还存在很多缺陷,现有的面板检测设备对面积较大的区域能够实现很好的检测,对于较薄的笔记本来说,顶面壳体和底面都较好检测,但是不能有效检测笔记本较薄的四周,笔记本的四周一般都是由人工来完成检测工作的,这样不仅影响工作效率也增加了人工成本,同时检测的准确性也不高,自动化监测设备的使用需求更加强烈。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笔记本外壳缺陷检测设备。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方案提供一种新型笔记本外壳缺陷检测设备包括:产品定位模组、上料模组、反面检测模组、换手位置、换手模组、检测模组、旋转模组和下料位;
产品定位模组定位产品后;上料模组将产品从产品定位模组移动至换手位置,反面检测模组在产品从产品定位模组移动至换手位置过程中对产品背板进行缺陷检测;换手模组将换手位置上的产品移送到旋转模组上,旋转模组带动产品转动,同时旋转模组正上方的检测模组对转动的产品其余五个面进行缺陷检测,换手模组再将缺陷检测完成后的产品转移送下料位;
所述上料模组、换手模组和旋转模组上设置有吸盘,吸盘用于抓取固定产品。
本方案工作原理:本方案提供的新型笔记本外壳缺陷检测设备,将传送带上的笔记本通过产品定位模块固定在特定的位置,由上料模组吸取产品送入检测区域,在上料模组输送产品的同时,产品正面被吸盘吸附,产品底面及靠近底面的四周都可以通过反面检测模组进行检测,当产品到达旋转模组上时,已检测过的底面就可以作为支撑面,由旋转模组带动产品转动,检测模组只需要在顶部沿滑轨前后滑动检测即可,旋转模组可以实现产品在水平面的旋转和竖直平面的旋转;旋转模组带动产品旋转过程,上方的检测模组就可以对产品的各个面进行拍照检测。现有的检测设备通常是将产品某个面固定在承载台上,通过移动检测装置来检测产品的各个面板,检测装置的移动不仅需要占用很大的空间,且对产品面板的检测也不全面,产品的支撑面不能同时检测到;尤其是在对笔记本电脑外壳的检测存在很多缺陷,现有检测设备对面积较大的面板区域能够实现很好的检测,对于较薄的笔记本来说,顶面壳体和底面都较好检测,但是不能有效检测笔记本较薄的四周,笔记本的四周一般都是由人工来完成检测工作的,这样不仅影响工作效率也增加了人工成本,同时检测的准确性也不高。本方案通过先产品定位模块将产品固定在特定的位置,产品在检测通道内移动过程中,先检测面积较大的底面板,再通过旋转模组的旋转检测其余的五个面板,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同时使每个面板都进行了检测,提高了检测的精度,整个检测过程脱离人工,并用视觉系统替代人眼来识别缺陷,提高工作效率及检测的准确性保证产品质量。
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产品定位模组包括:定位框架、定位气缸和传感器,定位框架设置产品限位槽位,传感器分布在产品槽位边缘,定位气缸安装在槽位边缘,定位气缸将产品推至限位槽位内。
通过产品定位模组对传送带上传来的产品进行定位,减去了人工定位的步骤以提高检测工作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数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数之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62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