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道路正下方地铁盾构隧道施工的外置式盾构工作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505195.0 | 申请日: | 2020-06-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063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 发明(设计)人: | 徐正良;黄爱军;齐明山;王春凯;杨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E21D9/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知义律师事务所 31304 | 代理人: | 刘峰 |
| 地址: | 20001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道路 下方 地铁 盾构 隧道 施工 外置 工作 | ||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道路正下方地铁盾构隧道施工的外置式盾构工作井,包括工作井主体;地铁的车站和盾构隧道施工均位于既有道路的正下方;工作井主体设置于盾构隧道施工推进轴线一侧,既有道路的范围之外;工作井主体通过地下通道与车站连接;工作井主体和地下通道均设置于车站的附属结构所对应的地下空间;工作井主体和地下通道的尺寸规模,在满足盾构隧道施工要求的尺寸规模和实现附属结构功能的尺寸规模中取较大的值。本发明的应用能够较少对居民出行的影响,避免长时间占用道路,减少管线搬迁次数及费用,可快速、安全、环保、高效地完成中心城区盾构工作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盾构隧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用于道路正下方地铁盾构隧道施工的外置式盾构工作井。
背景技术
盾构工法在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区间隧道、综合管廊、车行地道等的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一条盾构隧道的施工,包括隧道两端盾构工作井的施工、盾构始发、盾构推进施工、盾构接收等步骤。随着盾构技术的发展应用,如何快速、安全、环保、高效地完成盾构工作井的布置,是盾构法隧道施工的关键。
本领域相关技术的现状:
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盾构工作井,考虑到工程造价的节约、用地的方便合理等,一般都是与车站结合设置,也就是在车站的两个端头,设置“端头井”,端头井的楼板开孔,开孔尺寸满足盾构机及相关施工配套工具、材料等的吊装尺寸要求。
也就是说,常规的盾构工作井,都是利用了车站的端头,既满足了车站的使用功能,同时兼顾了盾构工作井的作用,盾构的始发、渣土的外运、管片等的吊装、盾构的接收都是利用了车站端头井来实现。
如图1所示,采用盾构隧道施工建造的地铁车站,普遍位于道路下方,而区间施工时需要有较长的一段时间,占用部分道路,尤其是始发端,需要占用约5000平方米,且占用时间较长。但随着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建设密度的加强,以及从业者越来越注重减少对居民出行的影响,往往中心城区的地铁建设无长时间占用道路的条件。
因此在技术快速发展、施工工期紧张、环境限制条件严苛及环保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安全、环保、高效地完成盾构工作井的设置,便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用于道路正下方地铁盾构隧道施工的外置式盾构工作井,实现的目的是减少对居民出行的影响,无需长时间占用道路,减少管线搬迁次数及费用,能够快速、安全、环保、高效地完成中心城区盾构工作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用于道路正下方地铁盾构隧道施工的外置式盾构工作井,包括工作井主体;地铁的车站和盾构隧道施工均位于既有道路的正下方,且所述盾构隧道施工的行进方向与所述既有道路相同。
所述工作井主体设置于所述盾构隧道施工推进轴线一侧,所述既有道路的范围之外;
所述工作井主体通过地下通道与所述车站连接;所述工作井主体和所述地下通道均设置于所述车站的附属结构所对应的地下空间;
所述工作井主体和所述地下通道的尺寸规模,在满足所述盾构隧道施工要求的尺寸规模和实现所述附属结构功能的尺寸规模中取较大的值;
所述工作井主体最少包括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所述地下一层与地面之间的顶板,以及所述地下二层与所述地下一层之间的楼板均设有盾构吊装孔。
优选的,所述附属结构为地铁站风井和/或地铁站出入口。
更优选的,所述工作井主体设置于靠近所述车站端部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地下二层与所述地下一层之间的楼板、所述所述地下二层的底板和所述地下通道的底部的梁均采用下翻梁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51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