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重介质油藏水平井的降水增油方法及完井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01869.X | 申请日: | 2020-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227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4 |
发明(设计)人: | 谢日彬;杨勇;罗东红;李锋;吴意明;邹信波;闫正和;戴宗;张俊斌;饶志华;李小东;孙常伟;刘远志;江任开;王亚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67 | 分类号: | E21B43/267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瑞方达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4 | 代理人: | 王少虹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重 介质 油藏 水平 降水 方法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重介质油藏水平井的降水增油方法及完井结构,双重介质油藏水平井的降水增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充填压力;S2、将带有微粒的充填液注入水平井与所在的油层之间的环形空间内,直至所述环形空间内的压力达到所述充填压力,同时对所述油层进行压裂,在所述油层内形成树根状的裂缝簇;S3、保持所述充填压力,持续注入所述充填液,直至微粒填满所述环形空间和裂缝簇。本发明中,通过压裂结合微粒填充的方式,在基本不增加产水量和不增加生产压差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产水平井的油量,实现降水增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重介质油藏水平井的降水增油方法及双重介质油藏水平井完井结构。
背景技术
双重介质油藏指由基质(孔隙结构)、裂缝和溶洞三种介质中的两种组成,一般由基质和裂缝或基质和溶洞组成。例如,礁灰岩油藏主要由基质和微裂缝系统组成,其中基质渗透率相对较低,一般小于200mD,并且由于地质作用,不确定性发育不连续微裂缝,裂缝宽度在0.01~2mm,其渗透率相对基质较高,且多为较大角度裂缝,从而形成裂缝孔隙型油藏。对于底水型裂缝性礁灰岩油藏,出水问题通常较为严重。以某底水油藏为例,如图1所示,图中示出了水平井井段1、油层2、天然裂缝3、油水界面4和底水5。油层厚度D1为50~100m,下部底水厚度D2大于30米,油的粘度为50~100厘泊,水的粘度约为0.6厘泊,因而二者的油水粘度比大于100。裂缝性礁灰岩油藏在生产过程中,出水会严重影响油田生产,其原因如下:由于裂缝和底水形成了压差,裂缝的导流能力非常强,通常一条0.5~2mm宽裂缝导流能力,就相当于100~400m渗透率为0.2D的基质导流能力。假设平均200m井筒距离内存在一条这样的裂缝,开井含水率将达50%。生产过程中,裂缝中的油采出后,水将会沿着裂缝窜流,而油层上部基质中的油很难被动用。由于油水粘度比大于100,因此含水率进一步提高,以至于含水率快速达到90%以上。由于较大角度裂缝的存在,以至于尽管油层有50~100m厚,但开井当天就见水。调整井开井投产后当天含水率高达80%,一个月后含水率上升到90%,二个月后上升到95%。同时由于出水在井筒中窜流,导致生产压差下降,产油量大幅度下降。
为了实现对双重介质油藏的控水增油,现有技术采用方法有化学法和封隔控水法。化学法主要是对近井地带储层相对高渗带进行封堵,但封堵范围难把控,有效性、持续性差,如对双重介质储层注入化学堵剂,不仅裂缝的封堵性难以保证,同时容易堵塞基质,导致产能降低,带来生产效果的负面影响。封隔控水法主要起到封隔环空、抑制环空窜流、一定程度上均衡水平井供液剖面的作用,但仅限在水平井井筒内,对近井地带储层作用有限,而且封隔器一旦遇到井眼扩径,其效果将大打折扣。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双重介质油藏水平井的降水增油方法及双重介质油藏水平井完井结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双重介质油藏水平井的降水增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充填压力;
S2、将带有微粒的充填液注入水平井与所在的油层之间的环形空间内,直至所述环形空间内的压力达到所述充填压力,同时对所述油层进行压裂,在所述油层内形成树根状的裂缝簇;
S3、保持所述充填压力,持续注入所述充填液,直至微粒填满所述环形空间和裂缝簇。
优选地,所述裂缝簇在横向上的延伸长度≤泄油半径;
所述裂缝簇在纵向上的延伸长度为所述油层厚度的1/5-2/5。
优选地,步骤S2中,所述充填液中微粒的体积浓度为1-5%;
所述微粒的密度为1.03-1.06克/立方厘米、粒径为40-100目。
优选地,步骤S1中,所述充填压力为地层裂缝破裂压力的1.05-1.1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未经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018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