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无人机开展杂交小麦辅助授粉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91378.1 | 申请日: | 2020-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23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张胜全;叶志杰;陈兆波;任立平;王拯;高新欢;赵昌平;张风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G05D1/10;G05D1/04;B64D1/18;B64C3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 代理人: | 赵红霞 |
地址: | 10009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 无人机 开展 杂交 小麦 辅助 授粉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无人机开展杂交小麦辅助授粉方法,具体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无人机设备准备;步骤二、规划;步骤三、起飞;步骤四:定位授粉:激光传感器瞄准植株的授粉位置后无人机停在此处,花粉落下进行植株定位授粉;步骤五:大面积授粉:花粉洒下时小型吹风机产生风力通过吹风罩吹出,同时通过调整吹风罩的吹风方向,将洒下的花粉大面积吹。本发明通过使用无人机辅助授粉有效解决了杂交小麦制种中劳动力紧缺、规模化生产中规模与成本等突出问题,可广泛应用于杂交小麦种子生产,同时兼备定位授粉和大面积授粉功能,可根据实际作业进行合理选择,适用范围广,授粉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无人机开展杂交小麦辅助授粉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二系法杂交小麦主要采用行比法或混播法来进行杂交小麦种子生产。前期研究显示,混播法因其制种产量高且稳定而应用前景更广。混播法制种是根据父本特性、播种量大小,把父本种子按合理比例混入母本种子中进行混合播种,利用相关配套技术环节进行杂交种子生产。此法要求父本株高必须高于母本15cm以上。但在混播制种过程中人工成本很高,且主要集中在小麦花期赶粉人工和收获前去除父本人工。现行杂交小麦制种,授粉工作由人工操作完成,主要授粉方式为双人用绳子拉花授粉,每人每天最高可授粉十亩。虽然探讨过利用人力或机械电动车、拖拉机牵引绳索授粉,但受田间道路、田间障碍物等影响,使用受到限制,难以满足规模化制种的需要。因农村劳动力缺乏,人工授粉带来杂交小制种成本攀升,已严重影响杂交小麦种子价格,并对每年杂交小麦生产的落实和规模化制种基地建设带来影响。杂交小麦花期辅助授粉已经成为目前困扰杂交小麦进一步大面积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急需开发适合于杂交小麦制种过程中辅助授粉的机械,来替代现阶段大量人工,大幅降低制种成本。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无人机开展杂交小麦辅助授粉方法,通过使用无人机辅助授粉有效解决了杂交小麦制种中劳动力紧缺、规模化生产中规模与成本等突出问题,可广泛应用于杂交小麦种子生产,同时兼备定位授粉和大面积授粉功能,可根据实际作业进行合理选择,适用范围广,授粉效率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应用无人机开展杂交小麦辅助授粉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无人机设备准备:准备无人机、花粉箱、微型泵、授粉管、电动阀、电动推杆、连杆、激光传感器、红外线发射器、红外线接收器、吹风罩、第一齿轮、小型电机、第二齿轮、小型吹风机、软管和距离传感器,将花粉箱通过螺栓固定在无人机底部,所述微型泵固定设在花粉箱底端,所述微型泵的进管设在花粉箱内部,所述微型泵的出管通过法兰固定设有授粉管,所述授粉管上固定设有电动阀,将电动推杆通过支杆固定在花粉箱底部并位于微型泵前侧,在电动推杆的活塞杆一端固定连接连杆,然后将激光传感器固定在连杆一端,使得连杆位于授粉管底部,然后将第一齿轮固定在吹风罩顶部,然后将第一齿轮与授粉管外端通过轴承连接,使得第一齿轮位于电动阀底部,然后将第二齿轮与小型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后将小型电机固定在花粉箱底部并位于微型泵后侧,同时使第二齿轮啮合在第一齿轮一侧,然后将红外线发射器以及红外线接收器分别固定在授粉管远离吹风罩的一侧以及连杆顶端,将小型吹风机安装在花粉箱底部位于微型泵一侧的位置,然后利用软管将小型吹风机与吹风罩内部连通,然后在无人机四周安装上距离传感器,然后将距离传感器、微型泵、电动阀、电动推杆、激光传感器、红外线发射器、红外线接收器、小型电机以及小型吹风机与无人机的控制系统连接;
步骤二、规划:根据作业面积合理规划无人机设备的路线以及数量;
步骤三、起飞:将花粉添加到花粉箱中,然后通过无人机遥控装置控制无人机飞行,通过激光传感器的测量,使得无人机飞行高度距植株顶端高度1.0-2.0m,同时根据距离传感器的测量,控制无人机之间飞行间距为2.5-4.0m,同时控制飞行速度为3.0-5.0m/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913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