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491183.7 | 申请日: | 2020-06-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65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1 |
| 发明(设计)人: | 赵华菁;陈蕾;杨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C02F3/00;E02B3/02;E03F5/22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 地址: | 2151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河道 水环境 治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方法。在河道内沿河岸挡墙用隔水墙和保土桩隔离河道内水体,形成近岸带,具有截流干管收集入河污染物的全部功能;近岸带内分为生态浅水区和局部深水区;其中生态浅水区内填充河道淤泥和生物填料,生物填料层上种植水生植物,可实现生态浮岛净化水质和美化景观等全部功能;局部深水区设置在入河排口处,填充河道淤泥,铺盖生物填料,水底高程低于入河排口;在近岸带内定点设置污水提升泵,集中收集近岸带内的各类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系统或进入独立水处理装置。本发明施工方便,工程投资小,建设工期短,运维成本低,能有效对入河污染物进行收集处理,在河道水环境治理方面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方法,属于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修复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河道水环境治理任务日益繁重。城市河道主要污染物来自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一方面,城市排水管网中污水管和雨水管的“错接混接、互通互渗”等现象造成了大量生活污水入河;另一方面,大量面源污染物在雨水冲刷下通过城市雨水管道或者漫流进入河道。这两类污染源分布范围广、污染量大,对其进行收集处理的难度高,严重影响了城市河道水环境的质量。此外,城市河道普遍存在硬质驳岸,阻断了水体与土壤的物质生物交换,损害了水陆过渡区的水生态。
目前,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类:第一类是降低污染物的增量,主要通过控制外源性污染物进入河道来实现;第二类是降低污染物的存量,比如清除河道淤泥或打捞蓝藻等方法;第三类是增加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比如设置生态浮岛或加入微生物菌剂等措施以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其中,对入河污染物进行收集处理是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的治本之策,然而目前我国雨污分流体制不完善,污水管网结构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十分普遍,对于初雨污染缺乏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因此很难有效地控制外源性入河污染物。河道清淤工程涉及大规模干河作业,施工难度相对较大,而且施工过程中水土压力的释放将对岸墙造成安全隐患,老旧驳岸坍塌事故屡有发生,清出的淤泥处置成本很高。最后,常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浮岛虽然能够改善河道的自然生态环境,但其制作施工周期长,管理养护成本高,难以过冬,难抗风浪,这些问题和不足都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在现有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施工方便,运维成本低,能有效对入河污染物进行收集处理的城市河道多功能水环境治理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方法,在河道内,沿河岸挡墙用隔水墙和保土桩隔离河道内水体,设置近岸带,近岸带内设置生态浅水区和局部深水区;所述生态浅水区和局部深水区的底部填充河道淤泥后再铺盖生物填料层,生态浅水区的生物填料层上种植水生植物,浅水区水深控制在20~30cm;所述的局部深水区设置在入河排口处下方,局部深水区水底高程低于入河排口;在近岸带内定点设置污水提升泵,集中收集近岸带内的各类污水,排入市政污水系统或进入独立水处理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方法,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隔水墙为亚克力板,固定于保土桩的内侧,隔水墙顶部高度高于河道常水位10~20cm;所述保土桩为木桩、混凝土桩,固定于河床下。也可采用如下结构:保土桩与隔水墙为一体结构,材料为塑钢拉森板桩,固定于河床下,顶部高度高于河道常水位10~20cm。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方法,其生态浅水区与局部深水区的淤泥层通过斜坡状过渡区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911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