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车牌识别数据的区域行停车辆的监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490311.6 | 申请日: | 2020-06-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457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 发明(设计)人: | 王翔;昝雨尧;潘敏荣;赵坡;汪思涵;戈悦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G08G1/017;G08G1/065 |
| 代理公司: | 苏州见山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421 | 代理人: | 袁丽花 |
| 地址: | 215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车牌 识别 数据 区域 车辆 监测 方法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车牌识别数据的区域行停车辆的监测方法。该监测方法包括步骤:获取预设区域内外的车牌识别数据;基于所述车牌识别数据进行所述预设区域内的行车识别,实时获得所述预设区域内的行车车辆指标、驶入驶出车次指标和过境车辆指标;基于所述车牌识别数据进行所述预设区域内的停车识别,实时获得或者预测所述预设区域内的停车车辆指标和停车特征指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车牌识别数据的区域行停车辆的监测方法能够有效地应用车牌识别数据实现行停车辆的监测,从而给解决城市不同区域“行停”难的问题提供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交通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车牌识别数据的区域行停车辆的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行车慢,停车难”现象严重影响了居民日常出行,降低了城市宜居水平,已成为限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城市病。城市不同区域时变“行停”供需矛盾的准确、实时感知直接影响交通管理措施实施效果。
目前,针对车牌识别获得的数据存在多种研究,如阮树斌等提出了一种基于K则最短路径算法(KSP)及灰色关联法(GRA)的出行轨迹补全决策算法;王晰等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混合模型拟合数据,依据噪音数据的三个分布特征剔除异常数据;胡正华等利用卡口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构建邻接矩阵,剔除异常数据,根据最长路径算法构建车辆出行轨迹。针对车牌识别获得的数据的应用,大多集中在出行特征的研究和交通参数的采集等方面上。如龚越通过提取车辆出行特征识别通勤车辆,以及分析雨天对于出行的影响;畅玉皎等识别路网中的通勤车辆,并分析其在路网中的时空分布;Chen等根据出行特征将工作日和非工作日的出行分别做聚类,并从空间出行模式和时间变化的角度详细分析每组出行;龙小强等在识别车辆出行轨迹、分析车辆出行特征的基础上,识别车辆职住地,对外地车辆进行分类。
通过基于车牌识别获得的数据研究现状可知,目前,基于车牌识别获得的数据研究主要集中车牌识别数据的修正和补全、交通特征的分析方面,而较少有专门基于车牌识别获得数据进行区域车辆行停车辆的监测的方法,从而解决城市不同区域“行停”难的问题。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基于车牌识别数据的区域行停车辆的监测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车牌识别数据的区域行停车辆的监测方法。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车牌识别数据的区域行停车辆的监测方法能够有效地应用车牌识别数据实现行停车辆的监测,从而给解决城市不同区域“行停”难的问题提供基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车牌识别数据的区域行停车辆的监测方法,包括步骤S1:获取预设区域内外的车牌识别数据;步骤S2:基于所述车牌识别数据进行所述预设区域内的行车识别,实时获得所述预设区域内的行车车辆指标、驶入驶出车次指标和过境车辆指标;步骤S3:基于所述车牌识别数据进行所述预设区域内的停车识别,实时获得或者预测所述预设区域内的停车车辆指标和停车特征指标。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S2具体包括定义区域行车的指标,所述指标包括时段行车车辆指标,时刻行车车辆指标,驶入车次指标,驶出车次指标和过境车辆指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903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