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功率型圆柱锂离子电池极组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486867.8 | 申请日: | 2020-06-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59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 发明(设计)人: | 周培俊;王念举;王晓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4/13 | 分类号: | H01M4/13;H01M2/26;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闫俊芬 |
| 地址: | 300384 天津市滨海新区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功率 圆柱 锂离子电池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功率型圆柱锂离子电池极组结构,其特征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两个及以上固接于正极铝箔表面的正极耳和固接于负极铜箔表面的负极耳构成极组结构,所述内正极耳上部两侧扩展出对称的两个矩形区域构成异形正极耳焊接区,焊接区用于实现两个或多个正极耳合焊功能,所述焊接区的宽度和高度根据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的长度和厚度进行调整。有益效果:本发明极组结构中异形正极耳焊接区可以显著增加焊接的有效面积,提高两个正极耳合焊时的对齐度,良品率由常规结构90%提升到99%以上。本发明具有结构接单、制造工艺简单、产品良品率高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功率型圆柱锂离子电池极组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与化石能源问题日趋严重,新能源领域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领域。锂离子电池技术是目前新能源汽车最主要的储能载体之一。随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充电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能量型圆柱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充电性能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介于此,目前各大厂商陆续推出了以圆型21700为主的功率型圆型电池。在锂离子电池化学体系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正负极耳数量来提升倍率性能成为了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目前,常见倍率型圆柱锂离子电池通常包含2个负极耳,2个正极耳。由于圆柱型电池的卷绕结构,要求2个(或更多)极耳在同一直径方向上,从而实现正极耳合焊。但是,对于功率型圆柱锂离子电池,由于极片厚度较小,两个正极耳之间极片卷绕圈数较大,两个(或多个)正极耳对齐的良品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功率型圆柱锂离子电池极组结构,实现多个正极耳对齐后合焊,有效地提升了多正极耳圆型锂离子电池合焊的良品率。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功率型圆柱锂离子电池极组结构,其特征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两个及以上固接于正极铝箔表面的正极耳和固接于负极铜箔表面的负极耳构成极组结构,所述正极片包括正极铝箔和正极粉料层,所述正极粉料层分别涂敷在正极铝箔正反两面,相对正极耳固接位置的正极片表面设有正极粉料层空白区,所述正极耳固接在无正极粉料层空白区的正极铝箔表面,所述正极耳分为内、外正极耳,所述内正极耳形状呈异形,所述内正极耳上部两侧扩展出对称的两个矩形区域构成异形正极耳焊接区,焊接区用于实现两个或多个正极耳合焊功能,所述焊接区的宽度和高度根据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的长度和厚度进行调整,所述负极片包括负极铜箔和负极粉料层,所述负极粉料层分别涂敷在负极铜箔正反两面,所述负极耳分为内、外负极耳,所述正极耳正反表面以及负极耳上表面分别设有极耳保护胶带,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设有隔膜。
所述正极耳的数量为2—3个,所述正极耳采用超声波焊接在异形正极耳焊接区上。
所述异形正极耳焊接区的宽度为3-10mm,高度为3-8mm。
所述正极耳的极耳保护胶带的宽度大于无正极粉料层空白区2-7mm。
所述负极耳固接在负极铜箔两端的上表面,构成内外负极耳结构。
所述极耳保护胶带材质采用聚合物材质。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极组结构中异形正极耳焊接区可以显著增加焊接的有效面积,提高两个正极耳合焊时的对齐度,良品率由常规结构90%提升到99%以上。本发明具有结构接单、制造工艺简单、产品良品率高的特点。本发明能够大幅提升产品良品率,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正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负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剖面图;
图5是圆型多极耳极组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868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