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间距柔性扁平电缆的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480032.1 | 申请日: | 2020-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818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杰;孙先涛;陈伟海;陶俊;胡存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H01B13/14 |
| 代理公司: | 成都东恒知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304 | 代理人: | 何健雄;廖祥文 |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间距 柔性 扁平 电缆 生产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变间距柔性扁平电缆的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电缆线输送方向依次设置的:
第一张力辊,用于支撑输入电缆线并为输入电缆线提供张力;
输入传送辊,用于调节输入电缆线间距;
行星传送辊组,用于调节输出电缆线间距;
第二张力辊,用于支撑输出电缆线并为输出电缆线提供张力;
层压辊,用于将输出电缆线与聚酯树脂绝缘膜层压合,以形成变间距FFC;所述变间距FFC上的电缆线之间具有最大间距D和最小间距d,且从最大间距D到最小间距d平滑过渡;
所述输入传送辊上均布有多个连续平滑的闭环变间距导线槽,多个所述闭环变间距导线槽之间具有最大间距D和最小间距d,且最大间距位置与最小间距位置相位差为180度;
所述行星传送辊组包括行星架,以及依次均布在所述行星架圆周上的第一变距辊、第一等距辊、第二变距辊和第二等距辊;所述第一变距辊和第二变距辊的半径相同且位于同一圆周上,所述第一等距辊和第二等距辊的半径相同且位于同一圆周上;
所述第一变距辊和第二变距辊上分别均布有多个平滑变间距的开环变距导线槽,多个所述开环变距导线槽之间具有最大间距D和最小间距d,且最大间距位置与最小间距位置相位差大于180度;所述第一变距辊上的开环变距导线槽间距沿转动方向由最大间距D平滑过渡至最小间距d;所述第二变距辊上的开环变距导线槽间距沿转动方向由最小间距d平滑过渡至最大间距D;
所述第一等距辊和第二等距辊上分别均布有多个等间距的闭环等距导线槽,第一等距辊上的线槽间距为d,第二等距辊上的线槽间距为D;
输入传送辊与第二变距辊的最小间距端,同步与电缆线接触;
输入传送辊与第一变距辊的最大间距端,同步与电缆线接触;
输入传送辊、第一变距辊和第二变距辊的相位同步,且输入传送辊和行星传送辊组工作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A:V=r2ω2+r3ω3,或V=r4ω4+r5ω3;
B:V=R1ω1;
C:ω1=ω2+ω3;
其中,V为电缆线速度,R1和ω1为输入传送辊的半径和转速,r2和ω2为第一变距辊的半径和转速,ω3为行星架的转速,r3为行星架中心到第一变距辊中心的距离,r5为行星架中心到第一等距辊中心的距离,r4和ω4为第一等距辊的半径和转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输入传送辊最外侧的闭环变距导线槽与所述输入传送辊的辊轴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小于7.5度;位于所述第一变距辊或第二变距辊最外侧的开环变距导线槽与所述第一变距辊或第二变距辊的辊轴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小于7.5度。
3.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装置的变间距柔性扁平电缆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电缆线的端部依次绕至第一张力辊、输入传送辊、行星传送辊组、第二张力辊、层压辊;
S2:电缆线以速度V输入,通过输入传送辊和行星传送辊组后,行星传送辊组输出变间距电缆线;
S3:变间距电缆线通过层压辊与聚酯树脂绝缘膜层压合,以形成变间距FFC。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输入传送辊和行星传送辊组工作,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A:V=r2ω2+r3ω3,或V=r4ω4+r5ω3;
B:V=R1ω1;
C:ω1=ω2+ω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大学,未经安徽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8003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