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临溪地树木种植成活率的根部排蓄水系统及控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473663.0 | 申请日: | 2020-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7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 发明(设计)人: | 谢鸿斌;曾令中;费国庆;鲁飞;庄建祥;曾显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7/06;A01G27/02;E02B11/00;E03B7/04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刘琰 |
| 地址: | 43008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树木 种植 成活率 根部 蓄水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临溪地树木种植成活率的根部排蓄水系统及控制方法,该系统中:竖向管设置有两根,分别对称设置在树穴的两侧;树穴底部由上至下设置有过滤层和横向伸缩管,横向伸缩管两端分别连通树穴两侧的竖向管的中部位置,且横向伸缩管的长度根据树穴的宽度进行安装设置;过滤层和横向伸缩管之间还设置有反滤包;竖向管上部朝向树穴的一侧,按不同高度设置有多个渗水管;其中一个竖向管中设置有水位观测杆,另一个竖向管中设置有排蓄水管;排蓄水管连接路面上设置的储蓄池,储蓄池和排蓄水管之间设置有抽水装置;本发明安装方法简单,成本低,通过此装置对树木根部排蓄水,能提高树木存活率,具有较好的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树木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临溪地树木种植成活率的根部排蓄水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积水对树木有很大影响,会造成沤根或泡根,导致根系缺氧,叶片黄化,脱落,严重时树木死亡。一般应对树坑积水的处理办法有挖排水沟,进行排水,先排不耐水的,再排耐水的;挖渗水沟,在树木的四周,挖渗水沟,将树根基部过多的水分渗透到沟内,然后用水泵抽出排走;大部解决方法均为积水后的处理方法,无法避免泡根的情况,针对相关问题,采用本发明装置能够及时排出过剩的水份,同时在旱季也能及时反哺。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提高临溪地树木种植成活率的根部排蓄水系统及控制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临溪地树木种植成活率的根部排蓄水系统,该系统包括竖向管、过滤层、水位观测杆、反滤包、横向伸缩杆、储蓄池、渗水管、排蓄水管、抽水装置;其中:
竖向管设置有两根,分别对称设置在树穴的两侧;树穴底部由上至下设置有过滤层和横向伸缩管,横向伸缩管两端分别连通树穴两侧的竖向管的中部位置,且横向伸缩管的长度根据树穴的宽度进行安装设置;过滤层和横向伸缩管之间还设置有反滤包;
竖向管上部朝向树穴的一侧,按不同高度设置有多个渗水管;其中一个竖向管中设置有水位观测杆,另一个竖向管中设置有排蓄水管;排蓄水管连接路面上设置的储蓄池,储蓄池和排蓄水管之间设置有抽水装置;
雨水充足时,通过水位观测杆观测水位,若水位高于横向伸缩管,开启抽水装置,将竖向管中的雨水抽入储蓄池中;旱季时,将储蓄池中的蓄水,排入竖向管中,使其高度高于渗水管,通过渗水管将水渗入树穴中。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竖向管分为上下两节,两节之间采用三通管连接,三通管分别连接上下两节和横向伸缩管,竖向管底部封底。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过滤层采用土工布。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水位观测杆采用轻质漂浮物固定观测杆。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横向伸缩管分为三节,两侧的伸缩管与竖向管连接,中间节的伸缩管的顶部与反滤包相连。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反滤包包括级配碎石,级配碎石下方设有漏斗,漏斗的底部置于横向伸缩管的中间节内。
本发明提供一种提高临溪地树木种植成活率的根部排蓄水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树穴挖掘完成后,将两根竖向管预埋至树穴对称两侧,将预留的渗水管正对树穴中心,根据树穴的宽窄安装横向伸缩管,横向伸缩管中间节做成三通,然后将反滤包下方的漏斗插入三通管孔洞中,之后预埋过滤层,最后种植树木,树穴覆土时注意将渗水软管分层填埋;
步骤二、排水时的控制方法:雨季以及临溪地土壤水分充足时,通过过滤装置,水通过反滤包流入横向伸缩管进入竖向管,竖向管中设置水位观测杆,通过设定杆的高度,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观测水位情况,当水位超过横向管中心时,将启用抽水装置将水管中的水排至储蓄池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736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