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个串行接口设备间的相互通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68754.5 | 申请日: | 2020-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289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彬;林海洋;韩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辰瞻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0 | 分类号: | H04L12/40;H04L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170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串行 接口 设备 相互 通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个串行接口设备间的相互通信方法,包括步骤:多个串行接口的机电设备(1)通过对应节点设备(3)挂载到CAN总线(2)上;第一机电设备(101)向第一节点设备(301)发串行接口数据,经第一节点设备的设备收发器(34)发至微控制单元(31);串行接口数据转换为CAN总线报文并发到CAN总线;CAN总线将CAN总线报文发送至第二节点设备(302),第二节点设备的CAN收发器接收并发至微控制单元;微控制单元将CAN总线报文转换为串行接口数据并发至第二机电设备(102)。本发明通过CAN总线报文与串行接口数据间的相互转换实现CAN总线上多个设备通过各自的串行接口通信,降低系统复杂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设备的通信控制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多个串行接口设备间的相互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设备间点对点串行通信方式包括UART、SPI、RS232等,由于上述通信方式具有简单、可靠、成本低等优势,所以大量的机电设备均支持上述的通信方式,且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但是上述通信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1、上述方式只能在两个机电设备之间实现点对点通信;2、不同的机电设备支持的通信方式可能不同,从而导致无法通信。
一方面,如果整个系统中存在多个机电设备时,每两个机电设备之间利用点对点串行协议通信会使整个通信系统变得非常繁琐。当系统中有多个机电设备需要相互通信时,这需要将所有相互通信的机电设备之间通过通信线缆两两相互连接,而且所有机电设备必须有多个通信接口。如果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为通过主控设备与其他所有从属设备通信,则需要将主控设备与所有从属设备通过通信线缆两两相互连接,且主控设备必须有足够的通信接口。上述情况下,随着整个通信系统中设备的增多,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将急剧增加。
另一方面,不同的机电设备往往只支持某一种点对点串行通信方式,即不同的机电设备支持不同的通信方式,如果系统的通信方式为主控设备与其他所有从属设备通信,这使得主控设备必须同时支持多种通信方式才能与所有机电设备实现通信。
上述问题在汽车工业领域更加突出,随着汽车中电子设备的增多,设备间通信变得十分复杂。如果继续使用点对点的串行通信协议,线缆的数目将急剧增多,布线将变得非常困难,整个系统将变得十分臃肿、成本高昂且难以维护。因此,CAN(Controller AreaNetwork)总线通信系统应运而生。CAN总线通信系统中,所有设备节点只需要通过High和Low两根线连接起来,就可以实现互相通信;且CAN总线具有可靠、抗干扰、灵活等优势,在工业控制领域中使用CAN总线通信可以大大减低整个系统的复杂性,提升可靠性,增加灵活性。但现有技术中只支持点对点串行协议的机电设备无法接入CAN总线并实现通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个串行接口设备间的相互通信方法,通过CAN总线报文与串行接口数据之间的相互转换实现CAN总线上多个任意类型的串行接口设备之间的通信,降低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的复杂度。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多个串行接口设备间的相互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若干个串行接口的机电设备分别通过对应的节点设备挂载到CAN总线上;
所述的节点设备包括微控制单元、CAN收发器、控制器和设备收发器,微控制单元通过CAN收发器与CAN总线连接,设备收发器的串行接口与机电设备的串行接口一致,使机电设备通过设备收发器与微控制单元连接
步骤2:第一机电设备向与第一机电设备连接的第一节点设备发送串行接口数据,第一节点设备的设备收发器接收串行接口数据并将串行接口数据发送至微控制单元;
步骤3:第一节点设备的微控制单元将串行接口数据转换为CAN总线报文,并将CAN总线报文通过第一节点设备的控制器经CAN收发器发送到CAN总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辰瞻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辰瞻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687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