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PET瓶级聚酯切片生产过程中降低超细粉尘含量的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65887.7 | 申请日: | 2020-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09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李亮亮;刘全桢;陶彬;宫宏;孟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9/00 | 分类号: | B01D9/00;B01D49/00;B01D50/00;B01D53/00;H05F3/00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陈海滨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pet 聚酯切片 生产过程 降低 粉尘 含量 系统 | ||
1.PET瓶级聚酯切片生产过程中降低超细粉尘含量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缓存料仓,用于暂时储存常温基础切片;
预结晶器,用于对经一次静电消除、一次超细粉尘脱附处理后的基础切片颗粒进行预结晶处理;
结晶器,用于对经二次静电消除、二次超细粉尘脱附处理后的基础切片颗粒进行结晶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ET瓶级聚酯切片生产过程中降低超细粉尘含量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料仓的底部出口与预结晶器的顶部入口相连,在缓存料仓与预结晶器相连通的输送管道上安装有第一旋转给料器、第一静电消除装置和第一粉尘分离器,其中第一静电消除装置实现对基础切片颗粒表面的一次静电消除,第一粉尘分离器实现吸附超细粉尘的一次脱附处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PET瓶级聚酯切片生产过程中降低超细粉尘含量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结晶器上部的侧方出口与第一气体净化装置的入口相连,第一气体净化装置的出口与预结晶器下部的侧方入口相连,第一气体净化装置实现了一次气体净化处理,即可一次清除基础切片颗粒在大量往复循环空气作用下涌动产生的细粉粉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PET瓶级聚酯切片生产过程中降低超细粉尘含量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结晶器内部还安装有静电电压探头,用于测量、表征PET基础切片颗粒因沸腾摩擦而产生的静电,为调节第一静电消除装置的消电参数提供参考数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PET瓶级聚酯切片生产过程中降低超细粉尘含量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结晶器的底部出口与结晶器的入口相连通,在预结晶器与结晶器相连通的输送管道上安装第二旋转给料器、第二静电消除装置和第二粉尘分离器,其中第二静电消除装置实现对预结晶后的切片粒料表面的二次静电消除,第二粉尘分离器实现吸附超细粉尘的二次脱附处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PET瓶级聚酯切片生产过程中降低超细粉尘含量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晶器顶部出口与第二气体净化装置的入口相连,第二气体净化装置的出口与结晶器下部的出口相连,第二气体净化装置实现了二次气体净化处理,即可二次清除基础切片颗粒在大量往复循环空气作用下涌动产生的细粉粉尘。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PET瓶级聚酯切片生产过程中降低超细粉尘含量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电消除装置、第二静电消除装置均包括静电监测器、静电消电器和控制系统模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PET瓶级聚酯切片生产过程中降低超细粉尘含量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监测器安装于静电消电器的下部,用于检测切片带电量,为静电消电器提供反馈信号,调节静电消电器的消电能力。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PET瓶级聚酯切片生产过程中降低超细粉尘含量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消电器为高压输出模块,高压输出模块安装于静电消电器本体外部的防爆接线盒内,使得静电消电器在工作时可承受内部输送介质温度超过200℃。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PET瓶级聚酯切片生产过程中降低超细粉尘含量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消电器采用正压设计,通过外接仪表风源,其中经过净化处理的仪表风源压力不小于0.6MPa。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PET瓶级聚酯切片生产过程中降低超细粉尘含量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净化装置与预结晶器相连通的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一风机和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气体净化装置、第一风机和第一换热器均采用保温处理,用于保证大量往复循环空气温度的稳定。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PET瓶级聚酯切片生产过程中降低超细粉尘含量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体净化装置与结晶器相连通的管道上还设置有第二风机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气体净化装置、第二风机和第二换热器均采用保温处理,用于保证大量往复循环空气温度的稳定。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ET瓶级聚酯切片生产过程中降低超细粉尘含量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第三气体净化装置,且所述第三气体净化装置分别通过管线与第一静电消除装置、第二静电消除装置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安全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6588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