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裂缝切割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460401.0 | 申请日: | 2020-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46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赵宏林;鞠晓东;卢俊强;门百永;乔文孝;车小花;刘付火;许永标;王啸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B23D21/14 | 分类号: | B23D21/14;B23D33/00;B23D35/00;B23Q5/04;B23Q5/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陈烨;张印铎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裂缝 切割 系统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裂缝切割系统,包括:回转轴、支撑装置和切割装置;切割装置包括:周向旋转模块,包括:套设于回转轴外部的中部板;用于带动中部板绕回转轴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与中部板相固定的径向进给模块,包括: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驱动组件设置有第一传动件;与第一传动件传动连接的第一移动件,第一移动件能被第一传动件带动并沿回转轴的径向移动;与第一移动件相固定的刀具切割模块,包括:第三驱动组件;第三驱动组件设置有转动轴和切割刀片;支撑装置包括:第四驱动组件和坐封模块,坐封模块包括支撑单元,第四驱动组件能驱动支撑单元沿回转轴的径向撑开。本申请能控制刀具的切割深度,并且在切割过程中具有稳定的支撑。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石油钻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裂缝切割系统。
背景技术
裂缝性储层广泛存在于碳酸盐岩剖面和较致密的碎屑岩地层中。在地下众多的裂缝中,特别是较古老地层裂缝中,大多数裂缝已经闭合,或者被各种各样的岩矿充填而成为对储层毫无贡献的无效裂缝,真正具渗滤性能的裂缝却为数不多。因此,对裂缝有效性的评价就成为裂缝性储层评价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由于裂缝孔隙度很低,孔隙度信息的响应非常微弱,并且裂缝产状复杂,使之裂缝张开程度对电阻率的影响规律难以控制。因此,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裂缝有效性进行评价十分困难,需设计一种裂缝切割装置。通过该切割装置可以在模型井的井壁上,切割多条整圆周的各种宽度的等效水平裂缝,在分析裂缝地层斯通利波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斯通利波形成机理,为利用斯通利波能量衰减特征来开展更广泛的裂缝性储层的有效性评价奠定实验基础。
现有技术中,诸如中国专利库中公开的公开号为“CN 108890019A”提供了一种管内切割装置。在该切割装置中,刀架偏心安装在刀座上,当传动杆高速转动并带动刀座转动时,由于离心力作用使得刀架转动至其内部的刀片向外超出刀座,从而能够对管壁进行切割。在转动过程中,刀片可随着切割的深入自行调节位置,保持与管壁贴合。当传动杆带动刀架转动至刀片向外不超出刀座时,切割机构为收拢状态,可轻松的伸入管内。
但是,该公开文件提供的切割装置依靠于传动杆转动,并通过离心力作用驱动刀片切割管壁,在此过程中,无法准确地调节刀片切割的深度。并且,该切割装置中的切割机构通过上方的传动杆带动,刀具在切割时未设置支撑,从而刀具在切割时的稳定性较差。
另外,公开号为“CN 207905752U”也提供了一种管内切割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外侧的锚定装置和安装于工具壳体纵向轴一端的可在纵向轴方向伸缩的工具头。该工具头内部设有可伸缩的切割刀具基座,在切割刀具基座上设有切割元件。该切割元件可以是单点切割刀、多点切割碟片或钻孔元件。工作时,将切割装置吊入被切割套管预设深度后,由锚定装置支撑在套管壁上,以实现切割装置与被切割套管的相对固定。然后操作工具头转动,带动切割元件的旋转。
该公开文本提供的切割装置具有以下缺点:当切割元件使用单点切割刀时,该单点切割刀切割时仅依靠工具头的转动,周向切割效率较低;当切割元件使用多点切割碟片或钻孔元件时,在工具头调整方向后只能进行定向切割,从而无法调节切割深度。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发明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裂缝切割系统,具有刀具的切割深度可调、切割效率高、以及能够为切割过程提供稳定支撑的优点,从而保证切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裂缝切割系统,包括:回转轴、与所述回转轴的端部固定连接的支撑装置和能绕所述回转轴转动的切割装置;其中,所述切割装置包括:
周向旋转模块,包括:套设于所述回转轴外部的中部板;用于带动所述中部板绕所述回转轴转动的第一驱动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604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