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油水井压力耦合分析的低效水循环矿场识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53288.3 | 申请日: | 2020-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90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严科;杨圣贤;郭振海;崔文富;王风华;吴媛媛;于英霞;王本哲;冯益富;王春翠;任国锋;吴乐忠;金英;邢新亚;李先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胜利采油厂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E21B47/06;E21B47/10 |
代理公司: | 济南日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4 | 代理人: | 崔晓艳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油水 压力 耦合 分析 低效 水循环 矿场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油水井压力耦合分析的低效水循环矿场识别方法,包括:步骤1,划分低效水循环分析单元;步骤2,确定低效水循环油水井间压力分布规律及判别界限;步骤3,监测水井静压水平及压降规律;步骤4,监测油井静压水平;步骤5,对低效水循环分析单元内所有油、水井的实测静压水平进行构造校正;步骤6,绘制低效水循环分析单元油水井压力耦合分析图,识别存在低效水循环的油水井对;步骤7,综合确定低效水循环油水井对中的水窜层位。该方法能够准确描述特高含水油田低效水循环空间分布,为油田开发调整提供精准地质依据,有效阻断和弱化低效水循环,强化潜力层段、潜力方向的驱替,从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水驱采收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基于油水井压力耦合分析的低效水循环矿场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胜利油田陆上整装油藏动用储量12.9亿吨,采出程度37.6%,综合含水95.6%,已经进入特高含水后期深度开发阶段,油田耗水比急剧升高,开发完全成本大幅上升,开发难度不断增大。在储层非均质性以及长期高强度注水开发的共同作用下,油藏中局部井区在纵向局部小层、平面局部方向上的渗流能力明显增强,油水井之间发生高速窜流,形成以注水-产液快速循环为主要特征的低效水循环,造成油藏开发效益变差,严重影响水驱开发效果。
低效水循环对油田开发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油井特高含水生产,产油量下降。由于胜利油田陆上整装油藏都属于多层砂岩油藏,油井生产和水井注水在纵向上包含多个小层,平面上具有多个注采对应方向。在局部小层、局部方向形成低效水循环的情况下,就可导致油井特高含水生产。但单井特高含水并不代表该井纵向上所有的小层、平面上所有的方向都特高含水,未发生低效水循环的小层和方向仍具有较大的剩余潜力,准确识别低效水循环在油藏中的分布位置,就能够采取针对性措施阻断和弱化低效水循环对开发的影响,强化潜力小层、潜力方向的驱替,降低油井含水,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当前低效水循环识别技术主要有四种:
1)基于地质研究的识别技术。在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的浸泡、冲刷作用使得储层参数发生改变,地下流体趋向于在局部高渗层段、高渗区域产生优势渗流,形成低效水循环。地质研究识别技术通过油藏地质研究,描述储层沉积微相、砂体形态、渗透率分布特征及时变规律,判断高渗区域分布范围,预测低效水循环分布位置。
由于低效水循环的形成一方面要具备储层高渗透率条件,另一方面还受油田开发过程中不同区域水驱强度差异的影响,基于地质研究的识别技术仅从低效水循环形成的储层条件开展低效水循环识别,其识别结果只能作为一种地质可能性,还需要油田开发矿场实际资料的验证。
2)基于测井异常特征的识别技术。测井识别主要包括常规测井识别和生产测井识别。当储层中存在低效水循环通道时,常规测井曲线具有自然电位异常、感应电阻率异常等响应特征,根据新钻井测井曲线异常特征定性识别高度水淹的小层。根据产液剖面、吸水剖面等生产测井技术对油井各小层水淹状况、注水井各小层吸水状况进行监测,将强水淹层段和强吸水层段确定为潜在的低效水循环层段。
由于特高含水后期新井数量少,利用新井测井曲线异常特征识别高度水淹层的方法无法大规模应用。另外,无论新井测井还是老井产液剖面、吸水剖面等生产测井识别强水淹层段和强吸水层段都属于单一井点的低效水循环层段识别方法,在多层多向注采系统中,单一井点的强水淹层段与强吸水层段之间仍具有复杂的对应关系,无法确定形成低效水循环的层段、方向以及具体的油水井对。
3)基于示踪剂监测的识别技术。示踪监测是指从水井注入示踪剂段塞,在周围的生产井监测示踪剂的产出情况,绘制示踪剂随时间的产出变化曲线,利用产出曲线的形状、浓度、见剂时间等参数定性判断地层中是否存在低效水循环通道。
由于示踪剂注入方式均为水井端多层笼统注入,油井端在多层生产条件下难以判断具体的见剂层位。另外,见剂时间及推进速度与是否存在低效水循环通道之间并没有确定性关系,示踪剂监测目前主要作为油水井间是否具有注采连通关系的流线监测技术,无法实现低效水循环层段及方向的有效识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胜利采油厂,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胜利采油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532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