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饮用容器的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17546.2 | 申请日: | 2020-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9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陈星伊;梅萌;袁碧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中和生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D22/00 | 分类号: | B29D22/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莫建林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降解 材料 制成 饮用 容器 生产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饮用容器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在100℃至150℃的温度范围内,将第一可生物降解发泡片层进行热压成型和模切,以得到杯底;将第二可生物降解发泡片层进行模切并得到杯壁,在100℃至150℃的温度范围内,将所述杯壁进行折弯成形,然后对所述杯壁的外表面加热至100℃至150℃的温度范围内,形成二次发泡,以消除所述杯壁表面的折皱,再将所述杯壁的左右两侧边压合在一起,使得所述杯壁呈筒状;(2)将所述杯底压合在所述杯壁的底部,从而得到饮用容器。本发明采用可生物降解材料,解决了食品安全和环保问题;本发明生产得到的饮用容器具有良好的隔热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容器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饮用容器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热饮杯为了达到隔水效果:纸杯里面有一层塑料。现有的热饮杯采用再生聚乙烯,在再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裂解变化,产生许多有害化合物,在使用中更易向水中迁移。现有的热饮杯也有采用在杯体内壁涂一层聚乙烯隔水膜。聚乙烯是食物加工中最安全的化学物质。但如果所选用的材料不好或加工工艺不过关,在聚乙烯热熔或涂抹到纸杯过程中,可能会氧化为羰基化合物。羰基化合物在常温下不易挥发,但在纸杯倒入热水时,就可能挥发出来,所以人们会闻到有怪味。从一般理论上分析,长期摄入这种有机化合物,对人体一定是有害的。除此之外,现有的热饮纸杯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还存在环保问题,聚乙烯难以降解;第二,还存在隔热的问题,现有的纸杯加入热水后,纸杯壁很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饮用容器的生产工艺,借由该工艺解决食品安全和环保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可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饮用容器的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在100℃至150℃的温度范围内,将第一可生物降解发泡片层进行热压成型和模切,以得到杯底;将第二可生物降解发泡片层进行模切并得到杯壁,在100℃至150℃的温度范围内,将所述杯壁进行折弯成形,然后对所述杯壁的外表面加热至100℃至150℃的温度范围内,形成二次发泡,以消除所述杯壁表面的折皱,再将所述杯壁的左右两侧边压合在一起,使得所述杯壁呈筒状;(2)将所述杯底压合在所述杯壁的底部,从而得到饮用容器。
较佳地,在所述步骤(1)中,通过热成型的方式将所述第一可生物降解发泡片层进行热压成型。
较佳地,在所述步骤(1)中,用上模和下模对所述第一可生物降解发泡片层进行热压成型。
较佳地,在所述步骤(1)中,在将所述杯壁进行折弯成形之前,在100℃至150℃的温度范围内,将所述杯壁的上端进行外折和热压,以使所述杯壁的上端形成杯沿。
较佳地,在所述步骤(1)中,经过模切得到的所述杯壁的左右两侧分别具有一折角,以使所述杯壁的上端在外折时可与所述杯壁的本体完全重叠。
较佳地,在所述步骤(1)中,在100℃至150℃的温度范围内,将第一可生物降解发泡片层进行热压成型和模切,以同时得到杯沿和所述杯底;在所述步骤(2)中,将所述杯沿压合在所述杯壁的上端。
在另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1)中,在100℃至150℃的温度范围内,将第三可生物降解发泡片层进行热压成型和模切,以得到杯沿;在所述步骤(2)中,将所述杯沿压合在所述杯壁的上端。
较佳地,在所述步骤(1)中,用内模和外模将所述杯壁夹持于两者之间,并用内模对所述杯壁进行加热,从而消除所述杯壁表面的折皱。
较佳地,在所述步骤(1)中,在所述外模的内壁设置纹路,使得所述外模在所述杯壁的外表面加工形成纹路。
较佳地,在所述步骤(1)中,所述杯壁的左右两侧边通过超声波热成型的方式压合在一起;在所述步骤(2)中,将所述杯底通过超声波热成型的方式压合在所述杯壁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中和生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中和生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175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