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化污泥压滤液的除氨氮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406356.0 | 申请日: | 2020-05-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33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锋;仲旭;胡敏娴;季和玉;黄惟逸;丁建;戴君;曹俊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海容热能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C02F11/122;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化 污泥 压滤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碳化污泥压滤液的除氨氮工艺,步骤为:(10)将压滤液进行加热;(20)加热后的压滤液进入到氨吹脱塔,风机将空气送入到氨吹脱塔内,压滤液中的氨气进入到空气内形成富氨气;(30)富氨气进入到氨吸收塔内,水溶液吸收富氨气中的氨气后形成氨水;富氨气形成贫氨气,该贫氨气返回氨吹脱塔内,循环使用;(40)氨水进入到氨氧化解析塔内,用次氯酸钠将氨水中的氨气氧化为氮气;被脱氨后的氨水形成脱氨液;(50)脱氨液返回到氨吸收塔内,循环使用。本申请中,利用空气将压滤液中的氨气吹脱出来,形成氨水,以进行集中处理,被吸收氨气后所形成的贫氨气循环使用,避免了氨气的外泄,保证氨气的处理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化污泥压滤液的除氨氮工艺。
背景技术
在化工污水中,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氨氮物质,这些氨氮物质一般会采用微生物处理工艺来进行处理,并结合化学沉淀以及催化氧化等工艺。但这些工艺一般均以污水为载体进行处理,需要大量的大型设备来进行生产,投资及运行费用居高不下的状态,使得企业的污水处理费用大幅度地消耗企业的利润,部分企业甚至无法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碳化污泥压滤液的除氨氮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
(10)将压滤液进行加热,该压滤液为将碳化污泥压滤后所产生的滤液;
(20)加热后的压滤液从上部进入到氨吹脱塔内,风机将空气由下部送入到氨吹脱塔内,压滤液中的氨气进入到空气内形成富氨气;从氨吹脱塔排出的压滤液进入到污水处理系统;氨吹脱塔采用立式多级填料塔;
(30)富氨气由氨吹脱塔的顶部排出,然后富氨气进入到氨吸收塔内,水溶液吸收富氨气中的氨气后形成氨水;富氨气被水溶液吸收其中的氨气后形成贫氨气,该贫氨气由上述风机送入到该氨吹脱塔内,继续吸收氨气形成富氨气,循环使用;
(40)氨水进入到氨氧化解析塔内,将次氯酸钠发生器所产生的次氯酸钠投入到氨氧化解析塔内,将氨水中的氨气氧化为氮气,氮气排出氨氧化解析塔;被脱氨后的氨水形成脱氨液;其中的次氯酸钠以水溶液的形成投入到氨氧化解析塔内;
(50)脱氨液返回到氨吸收塔内,继续吸收富氨气中的氨气形成氨水,循环使用。优选地,在步骤(20)中,氨吹脱塔采用立式多级填料塔。
本申请中,利用空气将压滤液中的氨气吹脱出来,然后将这些氨气溶解在水中,形成氨水,以进行集中处理,被吸收氨气后所形成的贫氨气返回到氨吹脱塔内继续吸收压滤液中的氨气,循环使用,避免了氨气的外泄,保证氨气的处理效果。氨水在氨氧化解析塔内,所含的氨气被次氯酸钠氧化为氮气,成为无害化的气体,脱除氨气后所形成的脱氨液返回到氨吸收塔内,继续作为氨气吸收液对氨气进行吸收,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补充新鲜水量。利用本申请时,首先将碳化污泥进行压滤,然后将压滤液中的氨氮吹脱后再氧化为氮气,进行无害化处理,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直接对污水进行好氧、厌氧处理,以及沉淀等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地缩短污水处理的时间,并提高处理效果。由于污泥中大量的氨氮物质已经进入到压滤液中,且进入到压滤液中的大部分氨氮物质以氨气的形成被处理掉,由此可大幅度地将地污水处理过程中,处理氨氮所需要的费用,并由此可降低污水处理的费用和缩短处理时间。
在经过本申请的处理后,压滤液中以N进行计算的氨氮量能够从900-1200mg/L降低到250-400mg/L,再对压滤液进行好氧和厌氧等传统工艺处理后,即可将污水中的氨氮量降低到2-25mg/L,出水水质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中三级标准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表1中A等级标准。
进一步,在步骤(40)中,氨水被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进入到氨氧化解析塔内,另一部分返回到氨吸收塔内,继续吸收氨气,以提高氨水的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海容热能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海容热能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40635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耐久性岩棉的配方
- 下一篇:陀螺仪测试系统及方法